早兩個星期,「傳媒春秋」報道了《台灣蘋果日報》的情況。基於職業病發作,即時翻閱一下壹傳媒(282)的資料,看看究竟壹傳媒的年報是否跟《蘋果日報》及《壹週刊》一樣,有令人嘩然的驚喜?
分析傳媒股其實與分析工業股差不多,兩者都涉及龐大的資本開支。沒錯,如今傳媒生意已不再可以小本經營,尤其是做報紙的,投資更大得驚人。壹傳媒在將軍澳有整幢廠房大廈的投資,連同所有機器設備,截至03年3月底,單單在固定資產的使費便達21億。
未夠,台灣這戰線還在擴張,3月底那3億多的在建工程還未完成,即今年還要繼續投資於台灣廠房設備。究竟還要多少億才足夠?暫時未知。
既然壹傳媒有大量硬件投資,是否投得其所,就要計計資產回報比率(ROA)。投資者可能甚少用此比率作為分析用途,皆因現在香港的公司大多數是以「人」作為賺錢工具,愈來愈少好像美國或大陸那類擁有「大廠房、多機器」的工業。但假如公司要投放大量資源在固定資產,投資者便有需要了解這些資產會否大而無當。
「固定資產回報比率」可以粗略地用盈利除以固定資產淨值作為參考,壹傳媒的比率約為20%,20厘息似乎不錯。但不要忘記,壹傳媒除了擁有固定資產外,無形資產的數字亦舉足輕重,截至3月底總值約有13億。
壹傳媒的無形資產是雜誌報紙的刊頭及出版權。13億的無形資產與其他有形固定資產的最大分別是:無形資產可以突然變得一文不值,而固定資產在最壞的情況下,始終仍會有些剩餘價值。
另一方面,就算無形資產本身未至於戲劇性地突然由13億急跌至零,但每年重新估計這資產有沒有減值需要,亦足以構成無形壓力。這資產減值評估(Impairmenttest)是避免一些資產﹙包括無形資產﹚以不合理地高的價錢在帳面上反映。電盈(008)美國帳目出現大額虧損,正是因為美國會計準則要求把商譽作這減值評估。
壹傳媒的13億無形資產有沒有減值危險,要視乎有沒有突如其來的事件,令旗下報章雜誌無人問津。內容欠缺吸引而導致讀者減少,是一個可能的原因,但從「傳媒春秋」所見那「鋤報會」的認真程度,又難以相信內容會忽然大失水準。那麼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大概只有報章雜誌被禁,令甚麼刊頭、出版權變得毫無意義。若出現這情況,那13億恐怕要全數報銷。不過假如有這一日,相信投資者已沒有興趣再投資任何香港股票。
無形資產既未構成重大隱憂,投資者要留意的,只剩下人所共知的「進軍台灣」。
《台灣壹週刊》在01年推出,03年的年報大概已反映了所有最艱苦的情況,所以這雜誌對集團的將來,進一步的負面影響應該不會太大。反而《台灣蘋果日報》在今年5月才推出,03年的年報只反映了一些前期投資。要評估這報紙對集團的影響,03年的年報可謂毫無幫助。
要深入了解情況,便要靠其他渠道的資料。翻查新聞資料庫時,發覺傳媒世界果然壁壘分明,一些同行大做文章,例如指壹傳媒負債上升50%云云。這種以偏概全的手法,希望不會令投資者學壞手勢。
要知道負債本身要連同資產一齊作比較,不可單獨分析之餘,亦要了解負債中的分類。壹傳媒所謂大幅增加的負債,只不過是一些應付帳及未繳交的費用,對收現金的傳媒集團又有何影響?另外的謬誤還有指壹傳媒債台高築,若不靠借貸便難以經營下去。但年報中貸款只不過是2億7,相比近34億的股東權益,論債台高築,壹傳媒未夠資格!
那麼投資者應如何分析壹傳媒?03年包括《台灣壹週刊》在內的表現,是年賺3億多,但現金收入一年有6億5千萬,連同3月底近5億現金在手,就算未計任何新借的貸款,都可算是子彈充足。本地的業務投資期已過,《台灣壹週刊》亦應該接近收支平衡,基本上全部資源都可以集中應付《台灣蘋果日報》這戰場。
公布中期業績時,投資者要留意,究竟壹傳媒為這戰場多投了多少資本開支,即購買固定資產的費用,及未來還有多少數尾?香港的基地是十幾億的投資,台灣只用了3億幾,還要用幾多,投資者便要留意。盈利?毋須猜測,相信明年一定比今年賺3億幾少,問題是會不會見紅。
希望《台灣蘋果日報》可以打破三大報的壟斷,重演另一個豪氣的創業神話。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