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絕非易事,但很多時候,最困難反而在於要苦守一段日子,等到有足夠的客路才可賺錢。不過,馮興祥是幸運兒,因為他的補鞋匠生意有20多年根基,他有緣接手,可說走了一條創業捷徑。
補鞋是門古老行業,但以連鎖店形式經營的並不多,馮興祥主理的「修補鞋藝」(Groom)可說是表表者。這盤生意雖非馮氏創立,卻花掉他半生心血,入職超過20年,兩年前買下整間公司,為自己開創事業。
財經界有「MBO」(managementbuy-out),中文叫管理層收購,馮興祥的情況也是一樣。馮氏憶述,Groom早在20多年前創立,他則於81年加入,當年是以地鐵沿線商舖作為基地,最興盛時有20多間分店,除Groom外,還有另一個品牌「Mr.Louie」。之前,他中學畢業後曾任職時裝公司,做買手兼門市管理。初加入Groom,只負責管倉,但由於他有門市經驗,隨着公司擴充,老闆將他調往門市,一做20年。
95年,Groom的創辦人決定將本港零售業務出售給一家上市公司,但仍保留少量股份及負責管理工作,新股東原先想「大搞」,但期間出現變化,令發展停滯不前,更因為市場出現進取的競爭對手,原先20多間分店逐漸收縮,最後只剩4間,他則一直負責香港門市的工作。兩年前,該上市公司控股權易手,新買家不想要這門小生意,舊股東找人接手,最後由馮興祥買下來。
問他當時是否怕「新買家唔請佢,搞到冇工做,索性博一鋪?」馮興祥說「自己唔係博」,關鍵是「做咗廿幾年」,相信「呢行唔會太差」,而且「間公司一直賺錢」,舊東家覺得他「有心去搞,價錢好相宜」,所以「冇擔心過唔掂」。更重要的是,以往做打工仔,他總覺得有些地方可以改善,但最終決定權在於老闆,買入後便可落實自己的想法。
因此,他當上老闆後銳意將經營多元化,除了補鞋及配匙服務外,也出售與鞋相關的護理用品,又將分店擴展至大型商場,並且改變了門市的形象,包括添加一些舒適椅子,「建立一個好image」……適逢一個主要對手全面結業,市場空間更闊。雖然不肯透露具體的營業額,但他說這些新變化「值回票價」,因為每月營業額較兩年前升了40%,每年生意額逾500萬元;最重要的是,他當日買入整盤生意的錢,現在已收回。
目前,該公司的門市店由4間增至8間,有員工約18人,馮興祥認為這門生意前景仍良好,雖然鞋價愈賣愈平,生意確較艱難,但相信只要不斷提升質素,「市場仍有得做」。自己舉例說,有些行家用內地的冒牌鞋油,但他堅持用最高級的法國鞋油,機器也用最貴的德國貨;又大舉買入不同顏色的鞋油,要做到「每個客想要乜顏色」也沒問題,甚至批發代理一些牌子;有適合的地點仍會開分店,他說每間新店投資額至少40萬元,下一步想拓展內地市場。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