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將起。繼保護海港協會上周申請司法覆核阻止填海後,本港歷來最大宗公務員訴訟、由三千六百多名懲教人員集體向當局追討二千二百多萬小時「候命補償津貼」的案件,兩個星期後將在高等法院開審。近期在法庭訴訟頻吃敗仗的特區政府,現時內部已高度緊張,嚴陣以待。 記者:李慧玲 黎國剛
【本報訊】今次懲教人員集體入稟追討「候命補償津貼」,是本港歷來最大宗公務員向當局索償的訴訟。據悉,政府高層經評估,一旦官司敗訴,涉及賠償金額將高逾二十億元;高層更擔心其他政府部門會有樣學樣,加入追討「候命補償津貼」,令涉及賠補金額如雪球愈滾愈大,對公帑構成極大負擔。
有關案件將於下月十三日在高等法院正式開審,由法官夏正民(Hartmann)審理,預計需時三十五天。
參與集體訴訟的逾三千六百名懲教人員早於九九年入稟法院,追討過去十年多來累積合共二千二百多萬小時的通宵候命津貼,預計索償額逾二十億元。控方原選出八名申訴人作測試個案,但律政司則要求另加三人,令此案共有十一個代表個案。
他們在入稟狀中稱,根據《公務員規例》,公務員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工作,可獲超時津貼。
懲教人員在職期間,奉命要通宵候召,在監獄或羈留中心的營房棲身,不能返家,故他們認為那是超時工作,應可以月薪一百四十分之一作時薪基準,計算累積超時津貼之金額。
入稟狀又指出,雖然部份原訴人獲發特別津貼,但所有原訴人從沒有獲發任何正式的超時津貼,故入稟向政府追討。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高級講師馮偉華認為,政府接二連三面對龐大的訴訟,無疑會損害管治威信。
馮偉華說:「回歸以來,政府好多嘢一意孤行,漠視民意,畀市民印象係行政主導凌駕法律之上,好多法律嘅漏洞都冇兼顧到。市民覺得無論輿論或政治壓力,政府都唔會改,咁惟有透過法院同政府拗數。」
他相信,若政府輸掉官司,政府威信會更低,也起了示範作用,日後會更多市民循法律途徑與政府解決問題。
不過,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則認為,政府面對連番訴訟,反映在現時本港政制不民主的情況下,市民對司法制度仍有信心,視法庭為監察政府的渠道。他相信,日後法院在公共政策所扮演的角色會愈來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