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強積金現時的累積供款已經超過600億以上,而經過接近三年的實施年期後,市民亦開始對供強積金習慣了。只要月入5000元以上,便要供強積金,而且僱員與僱主兩方都要供款百分之五。
在實施強積金的初期,因為市場表現不理想,所以大部份選擇投資股市基金的強積金都錄得虧蝕。但是踏入今年第三季之後,全球股市紛紛見底回升,而大多數強積金現時都獲得正數的回報。
以往因為強積金實施時間不夠長,資產累積的金額不夠多,所以市民對於強積金比較冷淡。但隨着累積資產不斷增加,而股市投資又獲得正數回報的情況下,市民對於強積金的關心程度便會有所提升。
問題是,有不少強積金的供款人有一同感,就是所收到的強積金資料不夠全面,特別是在成績單方面。有些強積金發給供款人的年終結單,只會列出供款所選擇的基金是甚麼以及累積的單位數目,最多是給予近期基金單位的參考價以及總投資的估計市值,但其他有關基金表現、基金投資策略,以及回報,卻隻字不提。
供款人最希望知道的是甚麼?最少帳單應該給予客戶知道每月的供款是多少?該月購入基金單位又是多少?以及其該月基金單位價格;而累計投資年期是多少?總供款額又是多少?以及現時資產總值當然若果有回報就更加好。因為這樣供款人就能夠衡量現時選擇的基金是否最適合,應否考慮換馬,又或者要求僱主轉換強積金服務提供者。
筆者當然明白帳單為何這樣簡單,因為這可以省卻客戶把基金的表現與其他基金比較,減少供款人與僱主及強積金服務公司的爭拗。但這樣供款人就沒法擁有健全資訊,難以作出適當的投資選擇,以保障其退休後的生活。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