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工業國高峯會所發表的聲明中,最重要的一句是呼籲各國「採用更富彈性的滙率政策」。豈料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此番話影響,美元上周甫開市已告大跌,兌日圓跌穿111而改寫了接近三年新低,而人民幣遠期和港元均創下多年新高。
記得在7月底時,《南華早報》曾刊登一篇標題為「國基會對聯繫滙率立場軟化」的文章,對港元一度起了小衝擊,當時六個月遠期應聲飆升超過50點子。但在國基會其後澄清支持港府維持聯繫滙率制度的立場後,風波很快便告平息。不過,近日愈來愈多友人詢問我對港元會否脫鈎的意見。也許,我可以借此一角,向廣大讀者和友人說說我的看法。
有關聯滙應否維持下去這問題,根據我的觀察,不論金融市場人士或廣大市民皆有不同見解。認為聯滙制度應維持的一派指出,聯滙在過去20年發揮了穩定社會的效果,而廢除聯滙難免挑起金融震盪不安,未必是香港目前脆弱的經濟所能承受;支持廢除聯滙的一方則指聯滙是通縮揮之不去、阻礙經濟復甦的罪魁禍首,況且在香港順利回歸後,其任務已完成,好應該功成身退。
在我看來,支持和反對兩方各有其道理,要指出孰對孰錯,難免會斷章取義,亦不易令另一方信服。我的看法是聯滙遲早要廢除,但時機一定要拿揑得準,把對香港經濟民生的衝擊程度減至最低,但目前這個時刻尚未來臨。或者可以說,我們在早前已一再錯失了脫鈎的良機,如今惟有等待另一次機會。
此話怎講?聯滙制度是在1983年由當時的財政司彭勵治拍板。當年因為香港回歸的中英談判問題,弄致人心惶惶,港元出現信心危機,導致美元急升至接近10算港元,市民惟恐貨幣繼續貶值,紛紛湧到超市搶購,令大部份貨架均空空如也。為了穩定人心,政府最終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作為權宜之計。豈料制度易設難改,眨眼間聯滙已維持了足足二十年。
在這二十年間,間歇性會有一些資金湧入,投機港元會脫鈎或更改7.8這個官方定價,但始終功敗垂成,而香港經濟亦因聯滙的掣肘,經歷過90年代的通脹和今日的漫長通縮期。早期資金來犯是投機港元升值,今日則主要是投機港元貶值,分別便在於經濟的榮與衰。
不容否認,聯滙是香港經濟遲遲無法脫困的最主要原因。在90年代的通脹期,香港百物騰貴,尤其樓價租金及工資高昂,大大削弱了香港營商的競爭力;縱使現時漫長的通縮已令樓價及租金大幅下滑,工資亦已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仍不足以與其他東南亞地區競爭,原因是在聯滙制度下,港元的真正價值不可能得到充份反映,形成不是過弱便是過強的畸形局面。
港元上周雖然急升,但大家心中明白,今時今日港元若能自由浮動,貶值雖在所難免。不過,港元貶值起碼可以紓緩香港的通縮壓力,而樓價在調節滙價後得以回升,亦有助不少業主脫離負資產行列,提高市民的消費信心。在內部消費轉熱下,香港經濟自然可望早日脫離低谷。
不過,一個地區的貨幣價值若在短時間內插水式下滑,必然會引起恐慌,對經濟的衝擊可大可小。故我認為,除非有一個強勢領導的政府,並能凝聚市民的愛港愛國之心,市民才不會爭先恐後地把身家兌成外幣,把脫鈎的衝擊減至最低。可惜我暫時看不到特區政府有此能耐,而我身邊已有不少友人為防萬一,已把相當部份的資產存作外幣或兌換成人民幣現鈔,以減低風險,做法亦正好印證了他們對政府的信心不足。
故此,唐英年先生接任財政司司長後,在第一份聲明中便申明不會改變聯滙,可說是明智之舉。我認為聯滙雖遲早要廢除,但現時卻非脫鈎的適當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