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降三成爭市場<br>等離子電視決戰LCDTV

售價降三成爭市場
等離子電視決戰LCDTV

體積纖巧、外形時尚的等離子電視(Plasma)是不少人換購電視首選,惜售價不菲,令人卻步。不過,近期Plasma售價持續下調,跌幅高達三成,國產貨售價更低至二萬多元,令它的吸引力驟增。原來Plasma跌價背後,涉及與勁敵──液晶體電視(LCDTV)的一場生死戰。業界及學者均預期兩者售價會再下調,打算購買大電視的消費者,不妨靜觀其變再作決定。 記者:羅偉光

【本報訊】周末下午,尖沙嘴海港城一間影音器材專門店外人頭湧湧,大家都被櫥窗內的巨型Plasma色彩鮮豔的畫面吸引,再看看貼在機身一角的價錢牌,就更加心動。「我已經買咗一部LCD放喺睡房,想換埋廳部大電視。」林先生看中了一部三萬多元的四十二吋Plasma,「大畫面嘅LCD太貴嘞,都係買Plasma化算啲。」

「日後係Plasma天下」
標榜畫面大、影像質素高的Plasma推出市場數年,近半年因價錢趨跌開始普及。相反,傳統顯像管式電視機銷量卻趨下跌。
據市場調查公司DisplaySearch資料顯示,去年全球售出傳統電視機一億六千四百萬部,預計到二○○七年會跌至一億五千三百萬部。港九電器商聯會副主席屈漢強指出,本港今年上半年進口電視機逾二百二十萬部,Plasma銷售額已超過傳統顯像管電視機。「傳統電視機已經式微,日後會係Plasma天下。」
華仁會電器有限公司店長梁永強說,近月傳統電視機銷量下跌一成多,Plasma跌價後銷量增加。以最熱門的四十二吋型號為例,一般日本品牌約三萬多元便有交易,韓國或台灣出產的更低至二萬多元,售價較數個月前下跌一成至三成不等。該公司各分店每月平均可賣出百多部。
Plasma進入尋常百姓家,全賴生產技術日趨成熟。浸會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謝國偉指出,隨着產量提高,加上部份品牌在大陸設廠加工,成本下降,令Plasma售價不斷下跌,加上液晶體電視(LCDTV)質素已迎頭趕上,Plasma不得不降價迎戰。

大陸加工成本下降
對於Plasma與LCD電視是平面顯示屏(DisplayPanel)兩大「門派」,謝國偉解釋,前者畫面大、解像質素比傳統電視高,因此成為家庭影音熱門器材;後者則耗電量低,故多應用於電腦顯示器。「LCD嘅死穴係視角(viewangle)狹窄,一定要正面睇,坐側一啲睇都會有陰影。」不過,近年LCD電視的水平及垂直視角已突破一百六十度,觀感上與傳統電視及Plasma相差無幾,而且畫面尺寸愈來愈大。
LCD電視暫未能與Plasma分庭抗禮的原因,是售價居高不下,一部三十吋的日本製LCD電視售約三萬元,頂級三十七吋的型號身價更近四萬五千元,與相若尺寸的Plasma比較,售價貴逾三成。

LCD較為慳電襟用
但謝國偉說,由於液晶體顯像技術已發展逾三十年,大陸、台灣廠商較易掌握,因此成本可急速下降。全球最大LCD廠商Sharp估計,短期內售價可下調兩成。影音雜誌總編輯羅立文表示,台灣生產的三十吋LCD電視,售價僅一萬七千港元。但他認為,短期內LCD電視仍不能壓倒Plasma。「價錢係主要因素,LCD電視畫面質素仍未及Plasma。」
謝國偉卻認為,若兩者價錢相若,即使LCD電視畫面質素稍遜仍可取。「LCD較為慳電同襟用,維修費亦較平。」兩者各有優劣,消費者應如何抉擇?港九電器商聯會副主席屈漢強建議:「要即時享受高質素影音,買部Plasma用住先,幾年後先考慮換機。」

話你知:Plasma是否比一般電視機耗電?
浸會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謝國偉稱,由於Plasma原理是通過放電(Discharge),令螢幕背面的螢光粉發光顯影,因此耗電量較高,機身也會較熱。不過,港九電器商聯會副主席屈漢強指出,新款的產品改良了通風及電路板設計,正常使用下耗電量只較傳統電視「每月交多幾十蚊電費」。機電工程署將就Plasma,引入能源效益標籤計劃,預計明年初市面便有符合新能源效益標籤產品售賣。

Plasma畫面是否一定會「燒烘」?
謝國偉解釋,由於螢幕背面螢光粉不斷受電子照射,長時間使用會產生所謂「燒烘」現象。「好似普通人曬太陽,曬得耐身上都會有個印,暫時冇辦法解決。」

畫面色彩鮮豔的Plasma與LCD電視(圖)正展開一場生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