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本港城市大學任教的台北市文化局前局長龍應台近期說過的一番話,令筆者感慨良多。龍應台說,香港與台灣的相互認識太少,很不正常。是的,港、台兩地僅一水之隔,但兩地相互的認識,說實在的,真的太少!而造成這樣的情況,兩地政府實責無旁貸!
筆者和台灣人交往有過數次極其痛苦的經驗,某程度說,筆者可說是兩地相互認識不足的無辜受害者。有一次,筆者和台灣朋友到當地一間飯館吃飯,席間筆者朋友的友人。突然扯高嗓子,向着筆者大叫:「喂,大陸人!」筆者沉着氣向他解釋:「我來自香港。」但那名朋友每次見到筆者,還是不斷大叫:「大陸人!」這次經歷一度令筆者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為何老叫我做大陸人?」
「大陸是兄,台灣是弟,而台灣則是被欺負的一個。」四年前,筆者的台灣友人曾經這樣形容兩岸關係,可見長期活於大陸陰影底下的台灣人,面對這個巨人親戚,心情既害怕又無奈。
但隨着台灣前總統李登輝推行本土化政策,高舉台灣人旗幟,以致陳水扁上台後,厲行去中國化政策,以「一邊一國」關係定位兩岸關係,力拒「一國兩制」。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成為台灣拒共的最佳攻擊點,所以,自陳水扁上台後,台灣領導人不時批評香港,令香港變成大陸的「代罪羔羊」。
那邊廂,台灣對香港不大友善,這邊廂,香港亦不大熱中發展港、台關係,這點從台灣官方或半官方駐港代表遲遲未得到特區簽證,得見端倪。
港、台兩地政府拉動巨大官方機器下,台、港居民如何定位對方、理解對方,也難以脫離官方影響,令兩地人民在認識過程中,面對極大的困難:氣氛異常冷淡,認知鴻溝巨大,對話不為溝通,而為重申立場,最後……筆者被台灣人叫做「大陸人」。
故事就是這樣結束嗎?也許不,那名老叫筆者做大陸人的台灣朋友,原來是羽毛球高手,筆者也喜歡打羽毛球,所以,筆者逗留台灣期間,兩人曾經友戰一場。很難說,羽毛球能否成為拉近距離的良方妙法,但,相信,經此「港、台大戰」,我倆找到政治以外的溝通方法。
逢周六及周日刊出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