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不再任人宰割

弱國不再任人宰割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
陳智遠

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上周在墨西哥坎昆結束,一眾發展中國家在談判中「發難」,拒絕接受發達國提出開放農產品市場的要求,會議最終以失敗收場。即使全球漸趨一體化,自由貿易仍然阻礙重重。

未得到全球化好處
在九十年代,不少政治及經濟學者曾斷言,全球化將是本世紀不可逆轉的大洪流,各國在經濟、政治及文化上差距逐漸收窄。隨着全球自由貿易興起,資金與技術可四處流動,不少人憧憬發展中國家會因而受惠,走出貧窮與苛政雙重困境。
可惜,當初的憧憬,至今完全未兌現。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JosephE.Stiglitz在《GlobalizationandItsDiscontents》一書中,對全球化能助貧窮國家走出困境的想法,提出強烈質疑。他指出,儘管全球化使世界整體財富增加,但在過去十年,全球卻多了一億人口在貧窮邊緣掙扎,第三世界的飢餓及健康問題更趨嚴重,經濟及政治更不穩定,發展中國家並未分享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

強國瓜分經濟成果
作者指出,發展中國家經濟弱不禁風,不足以承受外來衝擊。若經濟未發展至若干成熟程度,又急於全面開放金融及貿易市場,該國經濟只會全面坍塌,萬劫不復,因此,若干的保護政策實在不能缺少。可惜,國際經濟組織(主要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卻只視市場開放為圭臬,利用貸款作手段,迫弱國就範打破所有經濟關卡,間接拖垮了數之不盡的弱國經濟。
國際自由貿易是一場由強國(或G-7)全面操控的遊戲,當中的規則反映出一套虛偽的雙重標準。一方面強國要求弱國消除貿易障礙,全面開放市場,另一方面,自己卻維持自身的保護政策。例如對出口農產品進行大量補貼,及禁止第三世界貨品向發達國家傾銷,「公平貿易政策」從不公平。而且,這些經濟組織內各國家代表,大多與大企業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組織定下的政策方針,自然向國內財閥的利益傾斜。這些國際組織完全欠缺代表性,卻在弱國身上加諸眾多連發達國家人民亦不會接受的經濟政策,把剝削合理化,強國從而瓜分由全球化帶來的大部份經濟成果,世界貧富懸殊擴大,弱國更陷水深火熱。

以往,全球化的阻力僅限於非政府組織所發起的大型示威活動。可是,在坎昆會議上,弱國亦不甘於「肉在砧板上」,懂得和發展水平相若的國家合作,與強國周旋到底。強國政治是否還足以主導全球自由貿易發展,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