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兌美元的滙價在近日急升至兩年多以來的高位,間接導致日股從15個月高位顯著回落。區內其他浮動的貨幣如南韓圜及新台幣亦跟隨日圓攀升至近年新高。市場憂慮亞太區貨幣上升,將會打擊區內出口的需求,從而對復甦構成負面的影響。假如圓滙持續呈強,會否削弱亞太區整體的增長潛力?人民幣會否因而面對更大的升值壓力?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前景,又該如何作比較?
在日圓滙價尚未成為市場焦點之前,在過去幾個月,亞太區(包括日本在內)不斷發放着正面的經濟訊息;環球基金經理不但普遍看好整個亞洲市場,而且也罕有地對日股持「正面」的態度。
我對區內復甦轉強的信號並沒有多大的懷疑,然而,一旦需要對個別地區作出投資決定的時候,我們必須清楚了解,其增長步伐究竟屬「周期性」還是「持久性」?
前者代表某地經濟正受到一些暫時性的因素所支配,但基本上並沒有出現過太大的結構性轉變;相反,後者代表雖然增長步伐可能偶而會受到周期性或暫時性的因素困擾,但長遠的發展潛力卻因為結構性的轉變而持續朝着某一方向進展。前者的投資取向較受時間限制;後者雖然方向明確,但難免亦要面對一定的風浪。
我認為近期日本經濟向好,有較大的可能性是屬於前者,而中國以至其餘大部份的亞太區經濟則似乎較傾向於後者。
在2002年只有0.2%增長水平的日本經濟,增長步伐有望在2003年加快至超過1.5%。自2001初至上月底為止,日本對其貿易夥伴的實質加權滙價下跌了15%,導致其出口市場於02至03間出現了接近13%的增長;其間歐元實質加權滙價上升了接近兩成,出口市場增長則少於6%。假如圓滙持續呈強,無疑會對仍要以出口作為主導的日本經濟構成沉重的打擊。
不過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幾年,日本企業雖然已作出了一些改革,以致盈利、壞帳及破產等情況漸有改善,但金融及銀行業現時仍有不少結構性問題尚待處理。
另外,日本政府面對龐大的財赤問題,最終亦必須着手解決。
一般預料,隨着小泉純一郎成功連任自民黨主席,有可能會趁着國內經濟氣氛稍為轉佳,提早於今年底前舉行大選。假如他成功連任首相,便有機會於明年加快推行其草擬了一段長時間的加稅及削減開支措施,而2004年的日本經濟增長亦有可能會再次減慢至1%或以下水平。
另一方面,圓滙轉強似乎對人民幣構成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不過,中國財金官員已多次表明不會於短期內調整外滙政策。
中國對美歐日等地雖然出現龐大的貿易盈餘,但對亞洲多國以至中東石油出口國等,均呈現貿易赤字。中國出口雖然在過去幾年經常保持着驚人的雙位百分點增長,但自1999年起,入口增長基本上已追上、甚至經常超越出口的增長水平。整體貿盈由1997年的403億美元減半至今年預計的接近200億美元水平。以現水平人民幣值計算,中國貿盈仍傾向持續減少。
況且在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中國亦需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因此,未來整體貿盈擴大的機會不大。這也是其中一個中國堅決保持現有幣值不變的原因。
入口增長加快,反映中國已成為區內的主要「用家」,並支持着區內經濟可保持合理的增長步伐。
潘國光 投資研究經理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傳真至2962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