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和保護海港協會就維多利亞海港填海的爭拗,又添一條新戰線。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根據中英兩國回歸前達成協議,港府須在添馬艦對開海面為解放軍興建一個長達三百米的戰艦碼頭,因此難以再大幅縮減填海規模。但消息人士強調,政府從未違反法庭七月就保護海港頒布的判令。 記者:李慧玲
政府和保護海港協會主席徐嘉慎就中環第三期填海爭議愈弄愈僵,雙方似無可避免對簿公堂。政府消息人士昨日列舉多項原因,表明填海規模難以大幅削減,最多只能縮減不多於一公頃土地,原因之一是港府須履行中英兩國在回歸前協議,在添馬艦對開海面為解放軍興建一個戰艦碼頭。徐嘉慎表示,今日會如期向法院申請司法覆核,叫停填海工程。
在徐嘉慎申請司法覆核叫停中環第三期填海工程前夕,政府消息人士昨日向傳媒吹風,一再表明計劃填海十八公項土地已符合法庭要求的「最少範圍」,因此政府並無違法。消息人士強調,在徐嘉慎公開叫停計劃後,政府曾重新審視計劃,發覺最多只能在接近灣仔會議展覽中心附近,再縮減不多於一公頃土地。消息人士同時補充,目前政府只是就填海進行一些前期準備工作,例如掘沙泥,未正式展開任何填海工程。保護海港協會要求政府把中環第三期填海工程,大幅縮短至只填海八公頃土地。
計劃中的中環第三期填海工程,填海所得土地主要用作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紓緩灣仔至中區交通。政府消息人士昨日向傳媒提出多項理由,解釋十八公頃的土地縮無可縮,包括:一是要興建解放軍戰艦碼頭,二是興建用作包括置地廣場、滙豐銀行總行等商業大廈,以及政府總部、金鐘政府合署及警察總部冷卻系統的泵房,三是重建天星碼頭要保持原貌。
消息人士說,按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九四年達成協議,政府須在添馬艦駐港解放軍對開海面,為解放軍興建一個戰艦碼頭,而一般停泊戰艦的碼頭必須有長達三百米的平直海岸線。上述承諾早應在回歸時履行,但由於填海計劃一拖再拖,導致至今仍未能落實。但他承認,儘管近日填海引起滿城風雨,特區政府沒有與解放軍討論過是否可取消計劃。
他並補充,進行中環第三期填海與興建戰艦碼頭無關,假如整個填海計劃泡湯,政府在原來海岸線稍為加工已可興建碼頭。
法院今年七月發出判令,要求任何填海工程必須符合三大原則:
(一)有迫切需要;
(二)無其他安排可替代;以及
(三)損害減至最低,即填海土地盡量少。政府消息人士認為,中環第三期填海完全符合三項要求;徐嘉慎沒有質疑填海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的需要,但批評計劃違反法庭判令第三項要求,即沒有把損害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