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是否復甦?若從GDP的統計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美國只是在○一年三月到十一月,有過百分之○點六的經濟衰退,去年即有百分之二點四的成長,今年會差不多,明年預估有百分之三點五到百分之四成長。有些經濟學者認為,算是復甦了。
不過,經濟成長通常帶來的就業增加與通貨膨脹,這兩件事情卻沒有出現。美國失業率,從去年的百分之四點八,攀升到百分之六以上,布殊上任三年來,已有三百萬人口失業。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些經濟學者認為,這是自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一次衰退,並且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失業性復甦」(Job-lossrecovery)。
由於失業嚴重,因此經濟成長無法刺激消費,美國、日本、歐洲都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東南亞尤其是香港,更是不用說了。
造成「失業性復甦」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與經濟開放,尤其是中國低成本生產的優勢,吸引全球的資金和生產線紛紛投入。國外廠商競相將工廠移到中國的結果,使全球生產一年的供給超過需求約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另一原因,則是高技術的使用,排除了低技術的多餘的勞力。外國工廠大量倒閉,失業也節節上升。美國的財赤和龐大的對外貿易逆差,已使美國到了美元須不斷貶值才能支持下去了。著名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梭羅(LesterC.Thurow)在最近一次演講中表示,美元需再貶百分之四十左右才能改善經常帳赤字的狀況。但美元貶值後,美國人的購買力降低,又造成生產過剩、企業倒閉。而美國的購買力降低,也會使設在外國的工廠也大量倒閉。中國因生產規模過大,一旦美元大貶,恐怕只剩下一堆往昔為美國市場生產的無用工廠了。
梭羅和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孟岱爾(RobertMundell)並不認為,應該迫人民幣貶值來轉嫁全球化中本國的問題,而應找出和創造自己的優勢,大膽轉型,來迎接全球化經濟的挑戰。對香港,對中國,這都是值得深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