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丁山說他友人在倫敦買《蘋果日報》一份四十三塊港幣。十份就四百多。
在外國一住久,渴望看到香港報紙,貴一點也不在乎。我住在墨爾本那段時期,一經唐人街就去買,也要這個價錢。
但是最後一次去了,有錢也買不到,店裏的人說:「現在大家都在網上看了。」
自己不會用電腦,也可以叫子女上了給老人家閱讀,有心學習,都能應手。連倪匡兄這位電器盲也懂得,一般的人沒理由學不會。
上網看,年費六十三塊八美金,除了報紙,所有壹傳媒的刊物,如《壹週刊》、《一本便利》、《飲食男女》等等,都能看到,價錢非常合理。
在外旅行,常遇故交,他們說了一大堆如何如何想念香港報紙的話,搖頭嘆氣,像是一件憾事。
「為甚麼不上網?」我問。
「太貴了。」他們回答。
人在海外,一分一毛都節省,這是美德,但是學問、知識,加上無窮的鄉愁,何止值那六十三塊八美金呢?
聽了之後,我問過他們的郵址,回到香港即刻為他們登記成客戶,合四百九十八塊港幣的禮物,是天下最便宜的禮物。
遇張敏儀,她從加拿大回來,談起網上報紙來,她也同樣送了多份電郵閱讀給友人。
「為甚麼人一到加拿大,就完全不一樣了呢?」她搖頭。
也許在別人眼中,我們香港人錢亂揮霍,實在看不慣,但我寧願被人討厭,在求資訊方面是絕對不寒酸的。
到了外國,對香港六親不認,也是好事。但是一面說不管,一面偷偷想念,又不肯花那小錢。說真的,我也看不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