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債券:特區政府發債模式初探

漫談債券:特區政府發債模式初探

早前曾剖析,在上落市時可使用債券期權來提高回報率,現在介紹一些流通量比較高、報價比較理想,以及與優質亞洲企業債券掛鈎的期權,以及出售認購債券期權所得的溢價(見附表)。
有興趣趁低吸納債券的讀者,可向有交易關係的往來銀行查詢。銀行多會要求出售期權的客戶,有足夠認購是項債券資金的等量存款作保證,才會給予客戶交易額度。
返回今日正題,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前透露,政府有意發行多類不同性質的債券進行融資,計劃包括通過零售銀行渠道配售給小投資者。所以未來好一段時間,大家若對債券有興趣,將會有多元化的選擇。筆者估計,政府所發行債券的模式可能包括可換股債券(ExchangableBond)、有抵押債券(AssetBackedSecurities)和基建債券(InfrastructureBond)等。

可認股債券夠靈活
政府現在擁有地鐵公司大多數股權。由於地鐵公司現時價格欠理想,政府未必願意作出配售,故在定息債券上附加可認購地鐵公司股票的期權(通常行使價會有一定的溢價),不但可藉以減低發債成本,亦可以於較高價位才出售地鐵公司的股份。
認購可換股債券的好時機,一般是在市場稍為好轉、但又不是絕對明朗時。保守的股票投資者可一面收取定息,一面得到地鐵公司股價上升的增值效益,而代價是可換股債券的票面息率會比一般定息債券為低,因為息差是用來反映股票期權的價值。這類債股性質混合的票據,在國際資本市場是很常見的,而銷售對象則多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英國大東電報局也曾發行附電訊盈科期權的票據。由於機場管理局正籌備上市,所以政府也可以考慮發行附有特定條件的機管局潛在性股票的期權的可換股票據。

基建債券風險較大
政府還可以把一些不能以股票形式私有化、而又有固定收入的資產套現,辦法就是發行有抵押債券,如隧道收費或水費等。
基建債券是項目融資的一種手段,也是上述各類債券中,信貸風險較大、但回報率也較高的品種。況且基建項目始終與民生息息相關,政府或多或少會參與相關財務安排,以減低風險。中國的三峽債券就很受國民歡迎,而香港將來也可能發行同類債券,為港珠澳大橋或迪士尼公園融資。這兩類債券一般以有信用評分的定息或浮動利率形式發行,由評分級別主導邊際利率。
政府目前以加速經濟復甦為大前提,推遲達致收支平衡的時間表之餘,又不想過度使用財政儲備,以免招來投機者對聯繫滙率的衝擊,故以各類方法出售資產,是必然結果。看來香港債券市場將會有一番熱鬧。
馮孝忠
星展銀行財資市場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