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開檔以來,收過無數咁多讀者來函以及電郵,有讚左丁山嘅,有痛罵嘅,有指點迷津嘅,有詢問若干事情嘅,有時左丁山會在此公開回覆,亦有唔少私底下用電郵回答,但大部份都係睇完就心領嘞,不能一一盡錄。
不過最近收到兩封來函,內容大同小異,心裏有啲感動,忍唔住要講吓。其一係一位女士A三年幾前為乖女在加州讀書,來信問一啲事,左丁山都唔記得當時有冇答到,但女士A今次來函話:「個女今年已經喺UCB畢業,多謝以前指點。」謹此恭喜女士A,你個女在家境並不富裕嘅環境下,堅持奮鬥,完成學業,成績好好㖭,好大原因係有個關心佢嘅媽咪,誓為後盾,完全唔關左丁山事嘅。
另一位女士B來函話:「三年前小兒考入大學,講及一位韓國教授嘅英語好難聽,而報紙上亦睇到其他家長投訴同樣問題。但你在專欄話:大學生將來在社會工作,會遇到各種不同人等,不是每個人都能說標準口音的英語,就當是磨練吧。我將你的話跟兒子說,到了今年畢業,他找到工作,原因就是公司波士是韓國人,面試時,他認為我的兒子在芸芸眾多應徵者之中,跟他的溝通最好!」
女士B寄埋多謝卡嚟,愧不敢當。左丁山講嘅只係常識,大學教授來自五湖四海,個個講英語、普通話嘅口音都唔多一樣,上佢哋嘅課,係磨練自己聽覺嘅絕好機會。現在一啲大學生選科唔鍾意聽老師講國語,何其短視也。女士B位公子肯上堂聽韓國式英語,畢業後立即有回報,實在係好啱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