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李華明
近日不斷有報道指中央政府打算以真金白銀作為補貼,促使廣東省減低輸入香港的東江水價格。對於中央政府的美意,民主黨深表感謝;但站在愛國愛港的港人立場,我們卻不能也不可以接受。
在情在理,香港人絕不應接受中央政府任何金錢補貼。香港人均收入是23,660美元,遠高於內地的890美元;直至今年年中,香港的外滙儲備尚有1,118億元及2,988億元財政儲備。再者,內地尚有不少經濟及社會問題有待中央政府處理,內地還有不少人生活清苦;香港人又有甚麼理由要中央政府給我們補貼?
我們不是「二世祖」!我們不能動輒要求中央補貼或援助。我們要爭取的是一個更具彈性的東江水供水協議及更合理的東江水價格。
現時粵港雙方的供水協議是在1989年所簽訂,內容規定自1995年起,當東深供水系統擴建工程完成後,供水量每年要增加3,000萬立方米,並計劃在2008年時,供水量達至系統最高容量的十一億立方米。供水量在合約上清楚列明,雙方會每年檢討供水情況;至於供水價格,則由雙方在隨後每年協商作決定。
可是,由於工業北移,香港的用水需求量遠低於1989年時所預計每年平均有3.43%的增長率。雖然特區政府在1998年向廣東省提供為數23.64億元的免息貸款,以換取廣東省同意減少每年的供水量,但供水量仍然遠高於香港用水需求,導致港府每年都要把大量食水倒入大海或任由食水在水塘溢流,浪費資源和納稅人的金錢。
另外,香港購買東江水的水價是每立方米3.08港元;較新加坡向馬來西亞所購買的每立方米0.33港元,高出十倍。雖然東江水供水協議容許廣東省與香港兩地協商,按運作費用、粵港兩地的物價指數及港幣對人民幣滙價變動作出調整;但廣東省方面從沒有調低東江水水價,那管在1994年港幣兌人民幣大幅升值、或自1998年至今香港的本地物價已累積下跌了百分之十六!
十五年的供水合約將於明年屆滿,香港政府向廣東省當局爭取一個更合理的供水合約,實屬合情合理。除了爭取供水量可彈性作出調整外,東江水的水價也應按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我們不能再白白接受一些不合理、不合時宜的供水安排。透過磋商,民主黨希望港府能爭取一個更佳的供水協議。民主黨更希望港府能探討開發更多水源,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並改善食水流失的情況,以期做到開源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