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聯軍進駐伊拉克,美軍駐守首都巴格達,英軍都到哪裏去了?原來英軍都到南部的海港巴士拉去了。
英國人很會選地方。巴士拉是一個天然港,在波斯灣口。巴士拉還連着一片大陸,周圍有許多河谷城鎮,有許多商販市場。十八世紀以來,巴士拉就是奧圖曼帝國的海軍基地。扼住這個咽喉,就可以控制整個沙地阿拉伯半島。
英國人在世界選擇殖民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貿易市場眼光,優先要能四両撥千斤的槓桿戰略點,大片的領土如印度,反而視同雞肋,可以隨時放棄。
巴士拉就是伊拉克的香港,融滙了土耳其和阿拉伯的文化,二十世紀初是英國商船雲集之地,在這裏加水加糧,再橫越印度洋,遠征加爾各答和孟買。
美軍進駐在沙漠上的巴格達,姿態太高,除了能享有佔領首都君臨天下的虛榮,反容易招人妒恨。兩個月以來,只聽見美軍在巴格達遇到平民暴力反擊,不大有巴士拉的市民反抗英軍的「義舉」,因為美軍直接挨家抵戶地搜掠城市游擊分子的武器,與巴格達市民正面衝突。
但巴士拉的英軍卻更聰明,沒有出動英軍自己搜武器,而是收買了巴士拉的一批當地富豪望族,給他們獎金,叫他們向當地市民繳械,這樣英軍就大大減少了與巴士拉市民對抗的機會。
這一招,在香港也使用過。當年殖民地政府想建屯門公路,要買下青山沿海一帶的農田,主管新界事務的鍾逸傑,使用「槓桿原理」,委託一名新界知名人士來代理收地,讓這位原居民勸說鄉親農婦把土地賣給他,再由殖民地政府高價收購,代理人成為富豪,新界也從此踏上了城市化之路。
利用殖民地一小撮本地人以夷制夷,是前港督盧吉創立的理論,叫做「間接管治」。今天英軍駐守的巴士拉,局勢比美軍佔領的巴格達穩定,正是間接管治之功。美國輿論也驚呼,美國政府甚麼部門都有,就是缺了一個「殖民地部」。只懂得硬繃繃的征服,不識陰柔的控制,在巴格達時時遇襲,吃了大虧。
這就是殖民地的政治藝術,是英國人的獨門功夫,其他人即使想學,很奇怪,就是學不來。除了冷靜的計算,其中還有一股淡淡的感性,對於英國人,巴士拉是一位前世今生的舊情人。
伊拉克南部的這個海港,在上一世紀,是自己佔領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