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訪問的財政司司長唐英年,突然取消了廈門之旅,在世貿部長級會議召開前夕,滿懷希望的轉飛坎昆,極力爭取有如皇馬碧咸、滾石樂隊級數的政治經濟盛事──世貿部長級會議來香港舉辦下一屆會議。要花掉的兩億不但帶來世界各地的政要,甚至可能換來名揚千古的甚麼香港回合協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為香港名號立個里程碑。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到了南韓農民李京海以鮮血控訴世貿、抗議衝突連綿不斷,南北國家分歧嚴重,談判不得不破裂時,傳聞香港政府高層申辦下屆會議的雄心開始動搖,生怕盛事之都辦不成,卻成了生事之都。現在騎虎難下不敢說,有苦難言自己知。
這些政府高層和媒體的思維,無論是樂觀還是悲觀的,完全反映出香港政府、媒體和評論員對全球化問題的無知,及狹隘的香港利益本位思想。傳聞香港的電視台竟然沒有計劃採訪這麼重要的世貿部長級會議,直至知曉唐英年要轉飛坎昆時,才急忙安排記者前往採訪。假如不是唐英年沒甚麼對多邊貿易談判的看法要對香港媒體發表,觀眾也不知道原來香港有非政府組織──樂施會在那裏抗議世貿組織的運動。
一般評論認為,在世貿協議的不公平貿易框架下,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沒有協議就是好協議。坎昆會議的成功,完全依靠發展中國家的團結,抵制了發達國的壓力。以巴西、印度和中國為首的二十二國集團,要求以美國和歐盟大幅度削減農業補貼作為開展新加坡議題的先決條件。非洲國家在會議期間,以離場來抗議美國維持對棉花出口進行大量補貼,嚴重傷害非洲棉農的生存。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抗議,迫使坎昆會議最終破裂。
二十二國集團的出現並非自然而生,有評論把功勞歸於巴西總統盧拉的政治經濟主張。巴西從五月開始,積極拉攏南非、印度以至中國和俄羅斯成立談判聯盟,來應付美國和歐盟的壓力。最後,二十二個國家參加了談判聯盟,成功地以農業問題抗拒開展新加坡議題的回合談判。
出身自工人和工運的盧拉,所領導的巴西工人黨在去年成功地以民主選舉打敗了奉行新自由主義的前總統卡多素。上台後積極推行南美洲自由貿易區,抗衡美國主導的全美自由貿易區。
盧拉的主張終於促進了二十二國集團的出現,成為抗拒美歐的主要力量。由於參加這個臨時談判聯盟的發展中國家利益各異,將來能否結成長遠的聯盟是一大疑問。它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容易受到美國和歐盟的分化而分裂。
同時,國際民間社會在協助發展中國家政府制訂談判立場,和監督它們堅守立場的功勞也應記一功。從國際關稅總協定演變成為世貿組織,逐步以促進自由貿易來掩飾全球經濟一體化對糧食安全、生計、生態環境和文化傳承的威脅。在發達國主導的國際機構和媒體大力宣傳全球化的好處下,大部份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和社會民眾缺乏對全球化問題的警覺。
隨着世貿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威脅慢慢暴露,在西雅圖爆發了二十世紀的世紀抗議。西雅圖抗議後,國際社會運動組織和發展中國家本土的社會運動組織紛紛合作,探討各種世貿協議的潛在問題,組織民眾監督各自的政府在制訂談判立場時應考慮的問題。巴西總統盧拉又再次扮演了國際民間社會與發展中國家政府的橋樑作用。在坎昆會議上,部份國際社會運動組織更罕有地支持二十二國集團的立場,結成聯盟影響談判。
假如香港申辦世貿會議成功,抗議全球化運動必將隨之來臨。在中國和香港人努力打造全球化發財夢的時候,這些抗議運動將如一盆冷水潑向我們的昏熱頭腦,讓我們醒一醒,洗滌一下我們的狹隘自私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