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民企推動港股尋殼熱

陸叔理財:民企推動港股尋殼熱

自八月份開始,沉寂了一輪的尋殼活動再度活躍起來,一些三四線公司都出現大股東易手的情況,而它們絕大部份都是涉及國內的民企入股。但民企借殼上市活動,究竟只是一時的風尚,還是未來的大方向呢?
國內不少民企仍在開發階段,某程度上需要向外集資,以支持企業繼續發展,而最直接的集資方法就是透過上市來籌集資金。然而,國內A股市場輪候上市企業逾三千多家,要成功上市,需時頗長,未必能夠配合企業的發展時間表,以致民企不得不向外另謀出路。
香港一向是國內企業對外集資的重要窗口,無奈自去年及年初發生一連串的民企醜聞後,它們所面對的上市監管壓力大增,申請上市時所牽涉的時間也愈來愈長,借殼遂變相成為一個更好的上市途徑。過往民企到港借殼上市,須面對一定的技術問題,其中最重要是能否獲得國內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支持。觀乎近日不斷有省市領導表示支持民企到海外借殼上市,民企來港借殼活動在某程度上已得到官方的「默許」。當然,這個「默許」背後有其目的。第一、可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合作;第二、倘若借殼上市能夠成為另一個民企集資渠道,其實變相引導外來資金到省市地方發展,對地方發展實有正面影響。

上落車時間要準
在這個預期的「尋殼」熱中,投資者應如何自處呢?過往尋殼熱潮中,小投資者是透過聽取消息炒作,但消息通常有真有假,不少人更因此而「中招」。其實,在尋殼過程中,大家也可以做點功課,以增加勝算。首先,當聽到某某公司可能被民企看中買殼時,不妨先留意「準殼股」是否負債很高或帳目有問題,原因是公司尋殼時,都會偏向選擇一些「乾淨」的殼,否則借殼後要花一大輪「清理」工作,對買家而言可謂費時失事。另外,借殼上市過程當中,牽涉不少技術問題及時間,而股份通常會在消息流傳時方會炒作,因此,散戶們不應待一切落實後始入市,因為往往是接火棒的時候。換言之,炒殼概念的時間性掌握頗為重要。最後,大家亦需要留意準「殼公司」的股權分布,假若股權分布較為繁複(如牽涉過多股東),會增添交易困難。
總之,尋殼某程度是跟風投機,小投資者最重要學懂何時上車和落車。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