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還有很多條件還沒有達到。
要成為人民幣交易的中心,首先是人民幣在港流通的數量不能太少。據估計,在香港人民幣每年的流轉量約有700多億,而透過銀行體系進行的交易則只有20億左右。這樣小的規模,令人懷疑成立香港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可行性。
經銀行交易的人民幣那麼少,是因為現時在港的銀行都不能夠參與人民幣的存貸業務,極其量只能為客戶提供人民幣現鈔兌換,又或者滙款到國內的服務。站於銀行角度來看,如果有很多人拿着人民幣到銀行兌換其他貨幣,但現又沒正式而又方便的渠道把人民幣回流到國內,那麼銀行便要承擔很多風險及加重營運成本,因為部份資金會被人民幣壓死,所以現時銀行都不會主動進行人民幣現鈔的買賣活動,以致在銀行體系進行的人民幣交易甚少。
自由行旅客來港,每人可以攜帶6000元人民幣。如果每年有500萬內地訪港人次,帶來的人民幣現鈔便有300億元,流入銀行體系那麼少,相信有不少的交易是在找換店或者其他渠道進行,然後再經其他灰色渠道流回國內金融體系。如果最近有到過超級市場,便會發覺超級市場已經接受人民幣付款,情況就如過往澳門一樣。過往澳門雖然是用葡幣,但公司普遍會接受港元結帳。今日香港亦有愈來愈多商店接受人民幣付款,問題是這些人民幣最終到了哪裏?而大量人民幣在港流通,又是福是禍?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