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推行兩文三語教育,但一間公司在月前欲招聘一名能說流利普通話的銷售經理,雖有二百多名大學生應徵,但全因普通話不行而未獲聘用。一項大學畢業生調查也顯示,大學生認為大學教育對他們提升語文發展成效相對較低。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與八間大專院校,昨日舉行一個名為「大學生培育與就業----僱主.高校研討會」,出席人士包括八大高層與商界人士。
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兼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在會上強調「知識就是力量」的年代已過,現在已踏入「創意就是力量」的年代。
理大校董會主席兼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指出,有效運用語文十分重要,「一份工作報告你寫了二十頁,但僱主只有數分鐘閱讀,是看不完的,如果你只用兩頁紙便寫完,保證很快可以升職。」
大會安排八大院校畢業生代表分享大學經驗,嶺南大學代表、現職精訊系統公司區域銷售經理(台灣)邱宇傑在會上說,全靠大學有提供普通話課程,他才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他月前招聘一名銷售經理,列明必須操流利普通話,吸引約二百人應徵,但只有約三十人的普通話水平符合基本要求;在面試時卻發現全部不及格,以致該職位至今懸空,「純粹好基本嘅字會講,但唔流利,我哋每單生意成幾百萬蚊,所以要好小心。」
香港高等教育外務協會委託嶺大公共管治研究部進行一項調查,就大學畢業生如何評價大學教育對他們事業發展的幫助,成功訪問近年五千六百多人。
調查顯示,他們最認同大學教育在資訊科技、處事態度及全面分析和思考能力教導,對他們最有幫助;但在提升語文水平方面,認同率則相對較低,認為大學較着重他們的英語,但對中文書寫及普通話的着重性則較低(見表)。
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在會後透露,八大院校擬設一個語文中心,為每年的高考生提供升大學前語文課程;港大校長徐立之稱,此舉目的旨在提升新生的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