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投資者有讀過《雍正皇帝》的話,應該同意書中最好看的,是幾位皇阿哥爭權奪位那部份。太子二阿哥被廢後,八阿哥身邊雖人強馬壯,奈何四阿哥胤禛有善測帝心的謀臣鄔思道幫助,最終成為真命天子。書中所述有幾多成是真,且讓歷史學家考究,但權術爭鬥爾虞我詐,則中外古今皆有。十五世紀Machiavelli名作《ThePrince》已經是權術專書,現代版則有DickMorris的《TheNewPrince》。
權術是政治的一部份,但不完全等同政治。如果有人以民眾普遍對權術反感而叫人少談政治多談經濟,是混淆視聽;進一步辯說自己強於政策但遜於政治,更加欺人太甚(其實出此言者正是箇中高手)。
並非只有中國皇朝才有爭權奪位這回事,小小一個紐約交易所亦會發生。上星期紐約交易所主席兼總裁格拉索(RichardGrasso)終於在壓力下辭職,底因是他收取天文數字酬金的消息在八月底曝光,令他成為眾矢之的。為着交易所的利益,格拉索只好黯然下台,以平息眾憤。
沒錯,格拉索並非心甘情願辭職,他的離職聲明正道出這點。那究竟是誰在背後扮演鄔思道?最大機會是新任薪酬委員會主席麥考爾(CarlMcCall)。
沒有大學學位的格拉索怎樣自68年由一個周薪只有82.5美元的文員,到95年坐上主席兼行政總裁寶座,報章已有記載,不贅。但他怎樣在三星期內由延長合約到被董事局攆出局,正正是一堂初級的商界政治課。
高薪事件源頭要追溯至1993年。當年紐交所薪酬委員會主席StanleyGault基於交易所高層不斷流失,遂聘請HewittAssociates顧問公司研究,推出一些獎勵計劃以挽留人才。美國人盛行聘請顧問公司,聰明的本地投資者一聽到「顧問」兩個字,就知道合該出事,就像胡爵士批評顧問治港的結果有目共睹一樣。
交易所的顧問以華爾街大行美林、AIG及花旗銀行為指標,訂立一套新的薪酬機制。問題是紐交所其實是半政府機構,屬於非牟利組織,與香港交易所自我掛牌變成一間上市公司,完全不同。試問如何可以將非牟利機構與華爾街大行相提並論,構思出一套類似的薪酬機制?也虧顧問公司可以自圓其說。
格拉索的高薪厚職一直相安無事,首先是作為主席的他,有辦法安排老友記進駐薪酬委員會。薪酬委員會主席麥考爾之前任乃HomeDepot的創辦人拉戈尼(KennethLangone),而格拉索碰巧亦是HomeDepot的董事兼薪酬委員會成員,再加上大部份委員會成員或董事都是上市公司或投資銀行主席,盡皆是格拉索監管的對象,這樣奇怪的董事局組合,大概只有紐交所才會出現。
格拉索的催命符是8月27日紐交所發出的新聞稿,宣布他的合約期會由05年延長至07年。新聞稿內除了格拉索侃侃而談如何榮幸之外,還首次公開高層薪酬的細節。就是從這新聞稿,外界才得知紐交所向格拉索支付1.4億美元。
表面看,1.4億美元似乎是天文數字,但細看內容,似乎又不是太過過份。4000萬是格拉索參加交易所儲蓄計劃的全數餘額,5200萬是退休金,只有4800萬是有關獎賞計劃的數目。前兩項是格拉索應得的,亦是他在交易所工作超過三十年累積的成果。假如格拉索不選擇現時一次過提取這些報酬,相信他現在仍能穩坐交易所主席這寶座。至於那4800萬獎賞,格拉索已表明願意全數放棄以平民憤,可惜為時已晚。
交易所是非牟利機構,無法用認股權這絕招留住高層,惟有用遞延補償(DeferredCompensation)這儲蓄計劃。認股權與儲蓄計劃兩者作用異曲同工,皆是希望令高層不要過於短視,留下長期服務。分別是認股權幾乎不需要成本,但儲蓄計劃則是真金白銀要交易所付鈔。格拉索的儲蓄計劃有8厘的保證年息,在今天的低息環境下可謂超級吸引,但回想3、4年前股市翻天覆地時,公司高層動輒在認股權上賺取幾世人的財富,相比之下,4000萬的儲蓄計劃數目只是濕濕碎而已。
格拉索及其他交易所高層的薪酬並非必須公開資料,是事情鬧大後才由美國證監會主席Donaldson要求公開的。Donaldson不是別人,正是前任紐交所主席。至於被迫公開的1千頁文件放在交易所12樓的會議室,給記者們翻閱兩小時,其間不准影印、影相及傳真。美國記者們可以在短短兩小時內發掘出這麼多細節,足見水平之高。
格拉索放棄4千8百萬的獎金,其實足以力挽狂瀾,只要董事局力撐的話,相信無人可以動他一根頭髮。宣布辭職當日,在臨時召開的特別會議舉行前,格拉索已不斷致電尋求董事支持,並以退為進說,假如董事們要求他辭職的話,他會照做。諷刺的是,特別會議後McCall反而告訴格拉索,董事局以13對7票接納他的辭職要求。大勢已去,格拉索只好黯然下台。
紐交所董事局是全世界資本主義頂尖人才的集中地,絕對是經濟掛帥。主持人政治手腕未夠火候,一樣會被轟下台。政治經濟這連體嬰,能強行分割嗎?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