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是國際「無車日」,近千個歐洲城市熱烈呼籲居民在未來三周不要駕車,改乘公共汽車以減少污染。不過,亞洲反應冷淡,馬路上依然車水馬龍,響應的車主少,「無車日」仍只是一個口裏叫喊的口號。
相比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台灣已算積極。在台北,市長馬英九晨早踏單車轉乘捷運上班,花了三十三分鐘,他說時間跟平時差不多,「划得來」;在台中,繼政府周日首先舉行單車日,呼籲居民多踏單車「用脂肪代替汽油」。但台北這天仍然大塞車,東部幾條大街還擠滿前往大型展覽的駕車人士。
其他地方也冷淡。單是今年車主人數大增了七成七的中國,多個大城市的馬路仍然擠得水洩不通;在首都北京,只有五百人踏着單車在公園集合響應「無車」。
日本早在二○○○年已開始響應「無車日」,但只有三分鐘熱度,到了今年,政府停撥經費,首都東京街頭再沒有特別響應的活動。新加坡更直截了當拒絕響應「無車日」,所持的理由是,新加坡人愛車。
泰國首都曼谷常常擠車,當局表示當地上周六乘搭輕鐵人數急升兩成三,還把一條街道封了作宣傳活動。諷刺的是,傳媒呼籲居民少駕車的重點,都放在減輕封路導致的擠塞而不是環保,本末倒置。
相對亞洲,歐洲城市踴躍得多。法國首都巴黎市中心多處不准汽車駛進,市議會有單車出租。在其他城市亦有不少人踏單車、以滾軸溜冰鞋代步。
「無車日」在一九九八年由法國首次發起,目的是減少耗用燃料和空氣污染。預計今年在全球會有逾二十個國家響應,總人數達一億人。
法新社/德新社/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