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孫十招是甚麼一回事。《明報》在十八日的一篇報道及一篇長長的社論,令筆者有「開竅」之感。知識分子為當權者所利用,不是新聞,為知識分子服務的報紙同時又為當權者服務,豈不也是順理成章?
猜度而已,以董伯當年提出八萬五,以解決市民住屋需要,希望七成港人自置物業的善心,雖然結果是好心做了壞事,但當不應今天壞心腸到要迫最窮的香港人加入托市行列。
那就更加應該批評這一篇全無不忍人之心的社論。社論作者為何對入住公屋的窮人這樣看不順眼,連人家輪候快一點上公屋也眼紅?原本政府承諾窮人可在三年內上公屋,現在「超標」兩年內完成,筆者要高度讚賞董伯這項少有的德政。
習非不應成是,回歸前申請公屋者要輪七年,是為不人道,這項不人道的政策,是令到樓價飛升的成因之一。住屋是人權,用迫害窮人的手法去托樓市,請問良心何在?這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思維嗎?
公屋、綜援,皆不是大恩大惠,只是對窮人的最低保障,令他們有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公屋是有入息審查的,不是人人可得,就算建多了空置,又如何?要等兩年本身就沒有合理性!何來社論所說公帑用不得其所,慷納稅人之慨?這樣刻薄的形容,置窮人的人權與尊嚴於何地!
社論說到房委會因為停建居屋,令到收入來源有困難,所以就應該懸崖勒馬,「立刻將建屋計劃急煞車,還沒有動工的要立刻煞住」。略有分析能力,都知道這只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完全不知所謂。任《明報》社論作者堆砌資料,亦只能得出政府要每年補貼公屋12億元,那是幾十萬人的分享,將對幾十萬人的小恩小惠,說成是加深香港的財赤危機,所以要停建公屋,有無搞錯!
王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