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擬更多在港買賣外滙<br>港財資業務商機增

人行擬更多在港買賣外滙
港財資業務商機增

【本報訊】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上周指出,將更多利用香港市場,處理內地外滙儲備的外滙操作,但本地財資市場主要參與者表示,粗略估計人行目前的外滙及債券交易,約6、7成交易量已經香港作為中介,若未來更多市場運作經本港進行,商機增多下,自然會帶動外資行把更多資源(如銷售隊伍)投放香港,以配合內地市場增長。

不過,會否吸引過去數年陸續將地域交易中心轉移至新加坡及東京的外資行,將交易崗位調回本港,實屬言之過早。
滙豐銀行司庫兼環球資本市場亞太區聯席主管馮婉眉表示,內地市場包括來自人行、國營銀行及企業等,經本港進行的財資業務交易量,整體趨勢確是穩步增長,市場以10大最具規模的交易對手為基礎估計,人行已經約有6、7成交易量經本港進行,涉及產品涵蓋外滙交易、債券及用作對沖的衍生工具買賣。

外資交易總部未必回流
她認為,很難估計將來人行經香港交易的比率會增至甚麼水平,即使比率不變,隨着中國基本經濟及外滙儲備持續增長,市場操作的成交量相應提高下,本港的商機自然增加。
過去數年,不少外資行把地域性的交易及風險管理總部遷至新加坡及東京,但她指出,銷售部門始終是按接近客源所屬地域的角度,考慮分布範圍,故大部份同業均以本港銷售點,覆蓋內地市場,小部份則以新加坡總部負責。
她說,若內地經港的外滙業務增多,業界自然會確保本港及國內的人力資源分布,與業務發展配合,惟會否令交易中心遷回港則言之尚早。

星展:反映內地支持港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董事總經理馮孝忠估計,人行的外滙及債券交易,現已有6、7成直接以香港作為交易對手,經新加坡的比率很少,餘額則是於非亞洲時段,在倫敦及紐約進行,反映內地支持本港金融市場發展的目標。
不過,基於成本考慮,大型外資行在金融風暴後普遍將地區交易總部遷離香港,目前外滙操作模式,是本港的前線銷售員負責接內地的交易盤,再由新加坡或東京的交易員開咪報價及成交,並進行後台服務。他估計即使日後人行把更多操作經港進行,也不容易吸引外資行將交易崗位調回本港。
花旗銀行資金部主管陳少平說,若內地更多外滙操作經港進行,對本地市場發展當然有利,但最重要是整體市場氣候如何。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的外滙儲備總值達3465億美元,約為本港外滙儲備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