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區股市連升多月,根據大摩亞太股市指數顯示,不將日股計算在內,在過去6個月已上升超過35%,若加上剛創下15個月高位的日經225指數,平均升幅則為40%,個別股市表現更佳,如泰國SET指數升超過50%,相比標普500指數的12%升幅,亞太股市可謂一枝獨秀。
然而亞太股市升幅如此巨,是否已到調整時刻,抑或欲罷不能?若以基本經濟因素來衡量,應已是行人止步了吧。
儘管區內股市市盈率(P/E)平均仍處可接受水平,加上美林預測未來12個月亞太區公司盈利平均可達到11.5%增長,高於SARS影響期間估計接近1倍,可是在中國勒令銀行增加資本比率和收縮信貸的情況下,每年從亞太區(日本除外)進口中國高達1,400億美元的貨品或會相應下降,那麼又是否會影響部份公司盈利?何況有些國家或地區仍受通縮威脅,失業率依然高企,問題若不能在短期內解決,經濟動力又從何來?隱憂實不容忽視。
若從資金流向來分析,則亞太股市應還有「水位」上升,國際金融組織不約而同地預測,今年亞洲平均GDP應可達到6%或以上增長,遠勝歐美地區,熱錢、醒目錢又豈有不被吸引流入圖利之理?還有便是區內利率偏低,人們不願意收取可恥的低息,遂將部份資金投入股市一博,以香港為例,銀行存款高達3.4萬億港元,只要有多少流進股市炒賣,「火」則必矣!星馬及台灣等高儲蓄率國家或地區,資金何嘗會放棄找尋較好的歸宿?
問題是股市高處未算高,股民賺到錢可能會「加碼」,國際大鱷必絞盡腦汁營造氣氛使散戶如癡如醉至出現「非理性亢奮」為止,到時才宰割,肯定「肥矣」!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