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日多了關於「中年失業」的問題,這個不但是社會問題,亦是經濟問題。中年人是最富工作經驗及學歷的一群,也是中產階級的主力,這群人長久失業,不但可能增加社會福利的負擔,其擁有的知識經驗,也會隨着時間荒廢及貶值,對整個社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
政府幾年來叫人們增值、轉型,聽來積極動聽,但其實並未有搞清事情的根本,所以,問題到今天並未得到解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無論個人或企業,增值或創新都是應該的,亦惟有如此,才能解決困難,不會坐以待斃,事實上,香港人以往一直都是這樣做。增值與創新,都是基於原有的作出改變,根基沒有動搖,增值及創新活動即使未如理想,事業也不會倒下來。
然轉型就不是這麼一回事,這代表完全或接近完全的改變,要放棄原有的根基,再另建根基。容易嗎?當然不易。但問題不在此,而在於應否這樣做,以及轉型與否的經濟得失比較。
大家不妨回顧其他國家的經濟轉變過程,由農業到工業,然後商業及金融業,全是社會與經濟的自然發展結果,並非如港府的做法,隨便高喊轉型。香港於97年後經濟滑落,但仍是一個擁有大量一流工商金融人才的城市,這些根基,怎可輕言放棄?要香港轉型,若非一廂情願,便是弄不清問題的根本,目的難達,可以預期。
今天香港經濟略現起色,政府不要再資源錯配,應盡量在香港擁有的根基上增值及創新,而非空言轉型。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