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外的野獸 - 陶傑

籠外的野獸 - 陶傑

駐守巴格達的美軍,在動物園裏開Party吃喝狂歡,一個美軍伸手進老虎籠裏餵老虎,老虎張口就咬,另一個美軍向老虎頭上開鎗,擊斃了老虎。事後才發覺,這頭老虎是稀有品種,而且是中東最大的一頭。
這場戲,就像佐治古尼主演的電影《奪金三王》裏的場面,三個海灣戰爭的美軍,神經緊張,整天歇斯底里地喊叫,懷疑到處有地雷,在吉普車上,轉身見到敵人的影子就開炮,結果誤打死了一隻牛。電影用慢鏡頭描寫美軍炮轟一隻牛:一炮把牛轟碎,牛頭、牛的四肢、牛的肝腸,伴着一陣血雨,砸在吉普車裏的美軍頭上。
「九一一」之後,國際暢銷書《為甚麼美國招人怨恨》(WhyDoPeopleHateAmerica?)探討了美國人的形象問題,指出美國人的心理,是一九五三年的西部名片《原野奇俠》塑造的。電影裏的一條西部鄉村,遇上了馬賊,遠方有一個牛仔英雄騎着馬路過,在一個名叫Joe的小男孩的眼中成為英雄。最後是獨行英雄殲匪救民,小男孩在村口,依依送別大俠的背影。
《原野奇俠》的原名叫Shane,就是英雄的名字。電影象徵美國人從牛仔的「畜牧心理期」過渡向世界警察的「擴張衝動期」。《原野奇俠》成為劃時代之作,以後奇連伊士活的獨行俠片集和《七俠蕩寇誌》,都是此一心理過渡期的續集。
美軍進駐巴格達,為甚麼要在動物園裏開Party?從佛洛依德一類的心理分析,這是美國人「回歸原野」的潛意識衝動。籠裏的老虎,沒有干犯美軍,美軍卻要主動挑逗,是自視為「原野奇俠」的囂狂。老虎咬美軍,自然反應,天公地道,美軍同僚卻要鎗殺老虎,這才是真正的濫殺無辜,像《原野奇俠》的主題一樣:俠義只是一層包裝,主題是暴力。
當原野奇俠走過村莊時,他也帶來了暴力的條件反射,他用鎗桿子來演繹「安全」的定義。水滸裏的武松打老虎,是為了自衞,因為景陽岡的老虎沒有關在籠子裏,巴格達的美軍挑釁一隻不對安全構成任何威脅的動物,把籠中的老虎當做敵人,這不止是一個美軍,而且是美國的神經質。
怪不得紀錄片導演米高摩爾在金像獎頒獎禮大罵布殊:Shameonyou。《原野奇俠》的名字Shane,和「恥辱」Shame,只差小小的半筆,在特區英文程度的F3學生眼中,是同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