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政企分家有形無實地雷多

傳訊四圍炳:政企分家有形無實地雷多

近日有機會與國內電信公司的朋友閒聊,談到中國移動打壓「短訊聯盟」事件,前因後果甚為有趣。筆者翻查香港報章,卻鮮有詳細提及,相反國內報章卻有大篇幅報道。筆者認為,事關國內經營創新業務引發的政策風險,與近日熱賣的CEPA和所謂「大珠江三角融合」亦有着緊密扣連。由於香港報章少有報道,筆者也不嫌重複,在此簡述事情經過。

短訊聯盟遭打壓
短訊(SMS)在國內發展迅速,用量增長奇快,箇中原因除了是價錢便宜、輸入文字容易外,移動通訊商和內容供應商(ICP)組成的「短訊聯盟」,也是重要的促成原因之一。所謂「短訊聯盟」,就是移動通訊商與內容供應商合作,向用戶提供短訊內容,由移動通訊商代收費用,再分給各內容供應商。中國的入門網站如新浪、搜狐、網易及Tom.com為主要內容供應商,由於解決了收費的問題,短訊頓成眾入門網站的主要收入來源,據說,Tom.com便有逾七成的網站收入來自短訊服務。

拖欠帳款沒奈何
月前,有內容供應商夥拍了一些「不法個人網站經營者」,向用戶提供色情資訊,「不法個人網站經營者」從內容供應商處獲得移動通訊商的分帳而取得收入,令情況變本加厲,引致愈來愈多效尤者,從而觸動了中移動的神經。結果,中移動暫時取締了這種代收費的短訊經營模式,停辦3個月。

不過,事情還有下文。由於移動通訊商與內容供應商是以月結找數,中移動為免「益」了那些「不法個人網站經營者」,遂拒絕向內容供應商找數。據《21世紀經濟報導》所載,中移動拖欠款額逾1億元人民幣。Tom.com於8月底更公布,其中一名客戶(相信是中移動)截至2003年7月31日止,所欠應收帳款已達4800餘萬港元。這筆無抵押巨額欠款,已達Tom.com截至2002年年底資產淨值的8%。
作為期望透過CEPA進軍國內增值電訊服務業的港商,對這件事情應有多重意義解讀。不少人認為,香港公司在營銷市場等方面具經驗,所以進軍國內擁有優勢,但上述「短訊聯盟」的營銷策略十分成功,純粹是由國內業者根據國內市場環境所創──有怎樣的市場,便有怎樣的策略。香港公司進入市場可以填補的空間,並非如樂觀估計般大。

CEPA配套尚未足
另外,政策風險並未因中國電信業「政企分家」而減少。今次事件涉及的中移動、入門網站和「不法個人網站經營者」,皆屬私營企業,涉及的事情應屬企業間的「市場行為」,按法治地區處理方式,可透過合約和政府既定法制解決。可惜,中國電信業有政企分家之形,無政企分家之實,中移動等一眾電信商仍然受政府政策所影響。香港公司與此等有可能受政策影響的國內電信商合作,有機會誤中地雷,構成潛在風險。
上周,筆者出席了一個電訊業研究會,會上不少講者皆強調CEPA和大珠江三角洲的融合,爭取香港成為大珠三角的資訊中心。構想原意甚佳,值得政府和業界研究,不過,宏觀而言有可取之處,微觀上仍有不少配套,需要我們仔細思量。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