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骨被沒收,哪來區區有睇頭?

鯨骨被沒收,哪來區區有睇頭?

「大澳文化工作室」的黃惠瓊,一直致力保存社區文化。多年來,她踏遍水鄉的大棚小戶,與超過三百名居民進行訪談,為完成一份精彩的民族誌,同時讓公眾知道這偏遠社區,公共設施匱乏,年老無依者遭到遺棄。當時,我和島外島內的朋友大受感動,便與她一起編輯《大澳文化的變遷》這本社區紀錄專書。資助不足,出版費用花掉她半生積蓄。
警方及漁農自然護理署以工作室非法藏有瀕危絕種動物,沒收工作室供公眾教育的鯨魚顎骨。
工作室成立兩年多,鯨骨掛上樑頂作展覽之時,我也在場。今天鯨骨被充公,難免心泣。現時只有「香港歷史博物館」以《香港故事》為常設主題展覽,其他題材礙於場地局限,必須輪流舉行。筆者曾在博物館當過倉庫管理員,見館內數十萬件文物,長期收於倉庫不見天日,展出遙遙無期,甚感可惜。恐怕日後鯨骨送給官方博物館處理,只會面對同一命運。相較起來,鯨骨自工作室開幕至今,已有十四萬人士參觀,不乏外地遊客。政府何必一意孤行,要把生態瑰寶長埋黑暗之中?
鯨骨對大澳社區來說,也具生態、歷史和文化象徵意義。一,它見證了早年漁業的興旺;二,鯨骨漂流至大澳,證明有一段時期,香港水域未受污染,漁民可以捕獲較大的魚類。在大澳的楊侯古廟,也擺放了鋸斷魚嘴和鯨魚脊骨,因為當時漁民會把大魚可保存部份,簪花掛紅送到古廟答謝神恩;三,它諷刺大澳將要被政府和商家瓜分,變成商業化的避風塘。
可能有人質疑,民間自發成立博物館不夠專業,文物得不到妥善保存,這一點我同意。
可行的做法是政府加撥資源,增派專業人手協助民間博物館,而非巧取豪奪,靠立心不良人士舉報,抬走一枚沒生命的化石,用一條不近人情的法例起訴物主,扼殺了具生命力的民間自發文化場地。
大澳鯨骨正是「區區有睇頭」的實例。大澳鄉事委員會及何志平局長又可會出出聲,向讚歎過鯨骨的十四萬市民保證,鯨骨很快便會完璧歸趙?

李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