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成立逾3年、總值50億元的創新科技基金(ITF),一直被指為不見成效兼浪費公帑,外間亦關注創新科技署未來審批項目的態度,新任署長王錫基表示,審批申請時不存在「鬆手」或「緊手」的問題,但他承認,為了將政府有限的資源更有效運用,會集中向一些香港擁有優勢的項目提供資助;同時,計劃在科研成果商品化上投放更多資源,以提高基金的實用性。
根據工商及科技局今年初提交立法會的文件,ITF批出的項目實用率僅為53%,被立法會質疑濫批撥款。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何宣威當時表示,於全球經濟不景下,該基金表現已不俗,但未來基金也不會以大手筆或大膽的態度投資新項目。至今,ITF已批出418個項目,涉及資金共12億元。
王錫基表示,今年3月,該署增設了第5個支援計劃──創新產品設計。第1年以消費電子產品為主題,至上月底止,共批出共600萬元給9個項目,研發的項目包括多用途MP3及SmartCar等。
至於基金何時才會有回報,王錫基表示,但凡科研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見到成果,但要注意同時存在失敗的風險,就ITF來說,刻下仍未算成熟,但現時亦已有5家獲資助的企業(佔已批出418個項目1.2%),正與政府商討還款的安排。他相信,過多2至3年時間,就會有更多成果可公諸於世。
至於中港兩地科研合作方面,王錫基說較早前已拜會過北京的對口單位(如科技部及中科院等),雙方都同意在不同範疇加強合作,但他相信現時仍未是時候,合作成立類似ITF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