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論勢:歐元推行雖久隱憂未除

投資論勢:歐元推行雖久隱憂未除

收到編輯轉來數封讀者來信,大多對筆者讚譽有加,實在愧不敢當。筆者在此執筆,最大的滿足感可說是來自讀者的反應,無論是彈是讚,皆屬鞭策筆者用心推敲市勢的一種無形力量。當然,筆者是人非神,不可能每次預測市況皆像近期般得心應手,偶有失準時,亦希望讀者們多多包涵。

其中一位署名「阿傑」的讀者詢問,今時今日炒外滙,和當年歐元尚未面世之前有何分別?此個問題頗為有趣,筆者亦趁此機會嘗試解答一下。
在歐元面世前,市場最活躍的貨幣為德國馬克。可以說,歐元只是取代了馬克的地位,而一些歐元區的二三線貨幣則隨着歐元的面世而消失。對於市場中人而言,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分別,所需要兼顧的瓣數更因而減少了。
表面上,歐元既是歐元區十二成員國的單一共用貨幣,其滙價起伏理應由整體經濟的表現來決定,但可以明顯看到的是,德國經濟的表現實際主宰着歐元的方向。要解釋箇中原因,其實並不困難。
由於德國是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系,佔歐元區產值差不多一半,再加上區內經濟規模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法國和意大利,總產值更已高至接近八成,故其他成員國的經濟表現,對歐元所能產生的影響力實際甚為有限。在不可能顧及所有歐元區成員國經濟的大前提下,市場化繁為簡,把焦點集中在德國經濟,便順理成章。最多是把法國數據一併計入,擴大評估歐元區經濟表現的基礎,雖不中亦不遠。因此,雖然一些成員國至今的經濟表現仍算不俗,亦不足以提振歐元的滙價。

政策保守有因
若一定要說出與以往的分別,相信是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無可避免地較昔日的德國央行為保守。以往德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是要針對德國國內的經濟狀況去制訂,相比之下,自然較歐洲央行要兼顧所有成員國的經濟來得簡單。縱使德國是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系,但歐洲央行在處理貨幣政策時,並沒有給予德國任何優先考慮。即使德國經濟陷於水深火熱,但只要有其他成員國的經濟存在過熱的情況,歐洲央行仍會拖延減息步伐,以免換來「大細超」的批評。此所以不少人會覺得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過於保守,更予人未能因時制宜的感覺。更何況現任歐洲央行行長德伊森貝赫是荷蘭人,而即將接掌其職位的特里謝則是法國人,兩者皆沒有需要買德國的帳。

瓦解機會仍在
也許,德國作為一力推動歐洲單一貨幣的始作俑者,今時今日必須為當日的決定而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至於今日已有個別成員國因經濟疲弱未能遵守馬城條約中財赤不可以超出GDP3%的嚴格規定,會否招致其他成員國不滿,其可能性亦難以排除。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歐洲單一貨幣的出現,既是大家尋求共同利益的產品,若陸續有成員國發現利益受損而決定退出,最終導致歐元區瓦解,絕非天方夜譚的奇事。事實上,瑞典在上周的全民投票中以56%的反對票否決了加入歐元區,除了是瑞典國民放不下對原貨幣克朗的情意結外,很大程度是對歐元區的運作不信任,因而不願把貨幣政策的自主權拱手讓人。投票結果無異向歐元區成員國摑了重重一巴掌,亦給予外界一個機會去重新思考,歐元的推行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日後又會否出現重重危機?
趙善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