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會議與反全球化

世貿會議與反全球化

世貿第五次部長級會議以失敗告終。南韓農民領袖李京海用生命凸顯了世貿的荒謬,喚起了更多基層群眾的覺醒。
回過頭來,人們不會忘記1999年西雅圖世貿第三次部長級會議,催淚的煙幕彈瀰漫街頭,年輕示威者在馬蹄下吶喊。1999年,亞洲經濟神話破滅,政府「資源增值」,財團裁員、減薪,開始了香港工人的噩夢。那時,社會仍在唱好中國入世帶給香港的「機會」。

爭奪利益的工具
2001年的第四次會議選擇沒有示威的城市卡塔爾多哈,那是911事件過後不久,大家忙於反戰和反恐,場內場外都缺乏生氣。第五次會議的選址,據說是考慮當地擁有不受干擾的酒店設施,但示威者的呼聲仍然數度打斷會議。四年以來,倫敦、布拉格、墨爾本、漢城、熱那亞……反全球化示威一波接一波。不管是貧窮國家的抵抗,還是示威者的吶喊,能令談判停滯不前,都是值得歡呼的。
世貿統計表明,全球90%的農業補貼集中在美、歐、日等23個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不肯放棄違反自由經濟原則的補貼政策,卻以自由貿易為名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農業市場。世貿及其倡導的自由貿易都是利益爭奪的工具。韓國的示威者這樣說:「來自歐美的廉價農產品令農民生計不保,不少韓國農民因此自殺。世貿殺害農民!」朱鎔基在中國入世後表示:「全中國人民都高興,惟獨我一個人不高興」,他擔心農民處境變得更壞。根據入世承諾,中國農業平均關稅將由1992年的46%降至2004年的14.5-15.%,美國農產品正在大舉進軍中國,佔人口3/4的中國農民也將被世貿逐漸「殺害」。
世貿來港召開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傳媒對有多少國際示威者來港表示很大興趣。香港開放「自由行」、中國與國際接軌,國內農民能來香港參與抗議嗎?2001年世界經濟論壇在港開年會,特區政府粗暴禁止台灣工運人士來港。全世界的政府在對付反全球化示威上,都有一個共同策略:激起衝突,轉移視線,醜化示威者,阻嚇更多的群眾加入運動。

韓國農民的借鏡
香港沒有農業,但韓國農民的故事就在身邊。香港的電訊、教育、分銷等服務行業,正被發達國家要求進一步開放市場。電訊業市場一開放,盈科(及前身香港電訊)就不斷外判、瘦身,工作不再安穩。香港平均每天有一名失業工人自殺!另一方面,港府也為了財團利益而要求外國開放市場,例如:和黃現時擁有世界最多的貨櫃碼頭,港府要求世貿重開海運談判,為其掃除收購外國碼頭的障礙。
世貿是財團利益的爭奪場所,基層的聲音和憤怒只能透過場外的抗議表達出來,這是反全球化示威的意義。但是,反全球化運動的重心並不在一、兩個示威片段,她是基層與財團利益的爭奪,她是生活和工作場所的抗爭,她可以從杯葛百佳、支持城巴司機慢駛開始。

全球聯陣秘書 陳敬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