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加拿大度過,足迹遍及多倫多、蒙特利爾和溫哥華。相比起美國,我認為加拿大是一個更加吸引的地方,起碼加拿大人遠較美國人為友善,亦不會貿貿然入侵其他國家,把飛彈投向無辜的平民百姓,而加拿大的經濟和金融市場亦比美國更富魅力。由於近年持續錄得財政盈餘的關係,加拿大政府負債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過去數年不斷滑落,而加拿大的國內物價水平亦遠比美國為低。此外,加拿大在石油和天然氣供應方面不但可以自給自足,近年更積極發掘瀝青砂的蘊藏,現時已可以用低至每桶12美元的低價無限量提煉高質素原油。
因此,我對加元的前景頗為樂觀,對加拿大的採礦股亦有同樣的看法,尤其一些加拿大採礦公司的產金成本居然可以低至每盎司100美元下,更加令我感到驚訝。
在今次旅程中,我曾向加拿大投資者進行過數次路演。從整個過程中我所得到的印象是,外國投資者對亞洲股市的興趣愈來愈大。我提出有關亞洲市場值得看好的理據很簡單:根據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指數(MSCI)的分布,美股的比重高達53%,日股佔8.7%,而亞洲其餘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印尼、香港和泰國等,總人口雖然超過35億人,但合起來的比重卻只有3.4%。我個人認為,摩指的計算必定有所遺漏,以致考慮未夠周詳。
若果追隨摩指的比重進行投資,便要把53%的資產投放於美國市場,並只可以把低至3.4%的資產放在人口眾多的亞洲地區。這些國家之中,有不少的經濟發展步伐卻是目前全球最迅速的,順手拈來的例子便有中國、印度和越南等,這些國家的貨幣更具備豐厚升值潛力。我倒想問一句,這樣的資產分布,合理嗎?
記得在1989年時,日股在摩指的比重,曾比美國、英國和德國等三地相加的總市值更高,但自始之後,其比重便隨着股市大崩圍而江河日瀉,由高於50%滑落至現時的低於9%。反觀另一邊廂的美國,所佔份量卻愈來愈吃重,不知不覺已升至53%的水平。因此,我認為投資時絕對不可以以摩指的資產市值比率作為入市指標,反之,投資者應該向前望,仔細思量全球股市市值在日後會出現怎麼樣的變化,以便洞燭先機。
數年前,當我預測中國股市的市值很快便可以超越香港時,曾引來外界不少人的訕笑,但如今的情況又如何?我的預測已經演變成為事實!同樣道理,今日我預期亞洲市場包括日本在內,日後的股市市值將會遠遠拋離美國。預測是否可以再一次兌現,不妨拭目以待。
故此,我重申之前提過的建議,投資者對亞洲股市不妨看高一線,並沽空美國標普500指數作為套戥。實際上,我過往極少見到市場對美股會如斯一致地看好,差不多所有散戶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均異口同聲認為美股可以繼續攀升。看好的情緒高漲若此,通常是大市見頂的先兆,投資者更加要小心為妙。我再一次不厭其煩地提醒各位,股市新一個調整浪可能已在悄悄開展,我甚至不排除在10月至11月間會出現另一次小型股災。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