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服務業外判競爭之道

平心而論:服務業外判競爭之道

「外判」(Outsourcing)一詞已成為近年最流行的經濟術語,但在社會各階層的眼中卻有不同感受。在歐美企業管理層來看,外判是一個可以減低成本、增進盈利的好門路;但在同一國家的廣大僱員階層來看,這無疑是搶走飯碗的毒招。當然外判對於為政者更是一個頭痛難解的問題,特別是在大選年,這就更把一個本來是商業問題提升至政治問題了。
在較廣義的角度看,外判由來已久,最明顯的例子是發生在製造業。當一處的製造成本包括工資、租項、能源比別處便宜,結果是大量製造業都會自然地流向生產成本低的地區,例如60-70年代,美國製造業移向日本;70-80年代,日本製造業流向亞洲四小龍;90年代後,中國改革開放成功,成為全世界成本最低的製造業基地,結果是大量製造業自四小龍和其他地區蜂擁至中國。

廉價人才生意不愁
直至90年代中,大部份外判工序都是以製造業為主,即是那些屬藍領工種;但到了90年代後期,電腦和通訊業取得了飛躍進步,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的迅速普及化,賦予外判新的內容。一時間,很多屬於服務性的行業也可以外判到世界上其他工資較低的地方,例如印度、中國、菲律賓和很多東歐國家。
自90年代起,美國的軟件業發展迅速,編寫軟件人才供不應求,而且工資愈來愈高,於是美國一些印度裔的美籍人,首先想到利用老家印度的大量編寫軟件人才,去填補美國的空缺。印度的商業語言以英語為主,這就注定印度會成為當今最大的外判服務業中心。一般估計,印度軟件編寫員的工資是美國本地的20%,難怪很多公司都一窩蜂往外判的路上走。
根據美國著名高科技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預測,美國在未來15年,大約有330萬個服務性職位會被外判代替。另一家權威公司TPI則估計,到了2008年,印度因外判帶來的商機共值800億美元。進行外判的歐美公司也由一些中型的軟件公司擴展到大型的跨國企業,例如IBM、美國銀行、運通、通用電氣及英國電訊等。外判的工作類別也愈來愈廣泛,其中以編寫軟件和詢問中心(CallCentre)為大多數,但更多其他工種如資料分析、會計、人事管理、出納等也逐漸踏上外判行列。
傳統上白領工作是美國中產階層的安身立命之所,尤其是與電腦有關的工作,更被視為技術高的工種,理應留在美國,如今卻像那些低技術的製造業工種一樣,被那些發展中國家取代了,這怎不教歐美朝野擔心。

歐美中產備受威脅
因為這個原因,最近外判已成為一個大選年的超敏感課題,以選票數目定輸贏的歐美國家,任誰也不敢開罪那些受外判威脅的中產階層。現在有些政客已投選民之所好,準備提案去打擊外判的潮流,但外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競爭環境下是必然出現的產物,也是不能抗拒的潮流。只不過從前是製造業外判,現今是連服務業也出走而已,但其基本動機則是一樣,就是以適者生存為原則。
今次以服務業為主的外判潮已出現爭先恐後的現象,有很多軟件公司對海外工作環境甚為陌生,卻也急不及待去進行外判工序,結果各種問題開始浮現。看來整個外判潮流也要經歷不斷嘗試和適應階段才能成熟,就像當年製造業的外判情況一樣。但不管怎樣,服務業外判已成定局,這將對世界的經濟格局有深遠影響。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