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報人不怕掉腦袋 怕丟飯碗 - 伍東

盡論中國:報人不怕掉腦袋 怕丟飯碗 - 伍東

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召見新華社社長吳冷西,要他兼任《人民日報》總編輯。毛對吳說,要有思想準備遇到最壞的情況,要有「五不怕」的精神準備。毛的「五不怕」是指:一不怕撤職、二不怕開除黨籍、三不怕老婆離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殺頭。
在中共統治下辦報,稍有不慎是隨時要掉腦袋的。過去五十年,中共一直緊緊掌控着兩條「桿子」:一是武裝的槍桿子,一是輿論的筆桿子。過去十多年,槍桿子不斷精簡;但內地報章雜誌卻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似乎再沒有人去理會掉腦袋的警告了。
根據統計,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全國只有約八百種報紙,到去年全國已增至二千一百多種。期刊方面,從九十年代初的六千種,增至去年的九千種。這種發展態勢,正應驗了前幾年內地流傳着的一句話:傳媒是中國大陸的最後一個金礦。既然有利可圖,也就不怕掉腦袋了。
一九九八年,中國傳媒事業成為中國的第四大支柱產業。有業內人士指出,不論讀者人數、廣告收入,在內地辦報刊確實是一門淘金行業。辦得出色的報刊,年收入動輒數以十億元計。當然也有靠政府撥款供養的報刊,他們不愁沒有收入,自然就不思進取,最終甚至成為政府的包袱。

報業改革淘汰半數報刊
北京近期計劃推出一系列的報業改革措施,除了中央保留三報一刊,省級只保留一份省委機關報外,其餘報刊一律與主管單位脫鈎,走向市場,實行汰弱留強,自負虧盈。有學者估計,報業改革,將有一半的報刊被淘汰。留下的必會提供更高質量和更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其讀者數量也會更為真實,競爭自然會更加激烈。
從正面來看,報業改革會迫使報章追求市場利潤,為讀者帶來更多可讀性高的新聞,黨八股勢將被迫入牆角。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將有不少新聞從業員因此丟了飯碗,加入下崗的行列。
一名在政府資助的報紙工作的廣州同業表示,報館可能因為政府斷了資助而結束。他不無感慨的說:「多年來,腦袋是保住了,卻是丟了飯碗,同樣是要人命的!」
逢周六及周日刊出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