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投資藝術的政治回報

書鄉:投資藝術的政治回報

在中央不斷送大禮下,本港的經濟終告出現轉機。在各種大禮中,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開放國內多個省市居民自行到港旅遊的「自由行」。由於影響深遠,近日不少聲音關注到香港自己有何特色足以吸引內地人士不斷到港旅遊。香港自然有自己的特色,問題是人家會否欣賞。

九七前,香港的特色在於「英人治港」,九七後則變成「商人治港」。香港足以吸引人的特色似乎集中在「英人治港」這段歷史,但從西方歷史的啟示,「商人治港」亦往往可以創造輝煌的事業。

帶來豐厚回報
像光輝的「文藝復興」期,當時在意大利北部出現不少城邦,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熱那亞、米蘭等,這些城邦會是當地的商人治邦,當中威尼斯和熱那亞實行共和政體,但米蘭和佛羅倫斯則分別被麥迪時(Medici)和史科沙(Sforza)兩大家族牢牢控制着,但政治體制的分別無損威尼斯和佛羅倫斯二市對文藝復興的重大貢獻,二者同是文藝復興的兩顆明珠。當中的奧秘在於兩市的商人義無反顧地對二市進行龐大的文化藝術投資。
DaleKent的《CosimodeMedici&theFlorentineRenaissance》是一本極之詳盡地列舉和解釋麥迪時家族在佛羅倫斯的各項重要文化藝術投資。麥迪時家族在佛羅倫斯的勢力簡直就是隻手遮天,但他們亦深深明白自己根本無甚統治基礎。投資文化藝術,成了他們的政治承擔,而且可以警告對手,向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Classs」。事實上,麥迪時家族的文化藝術投資,不但為他們贏得美譽,更為家族的銀行事業奠下基礎,後來更成了羅馬教廷的中央銀行。

本地的商人一向進取有為,但似乎仍未意識到投資文化藝術的豐厚回報。試想,有如競投西九龍文化中心等項目的財團,如事先投資本地的文化藝術事業,說服力會何等強大。投資文化藝術是一種有力的聲明,向全港市民說出自己對香港的重大承擔。但到目前為止,本地的富豪卻完全沒有任何舉動,好像一毛不拔似的,實在令人費解,唯一的解釋是本地富豪對本地的文化藝術全不了解。牛棚藝術公社或Parasite等藝術團體應立即行動,積極向本地財團推介個別價廉物美的項目,或是推許個別才華出眾的藝術家。長遠而言,財團們應設立文化藝術經理一職,策劃集團的文化投資。富豪們如果仍有猶豫,那麼請自行閱讀《CosimodeMedici&theFlorentineRenaissance》,必定眼界大開。

製造香港特色
財團們的猶豫跟政府那種幾乎是飢不擇食的態度成了極強烈的對比。政府對本地的文化藝術,一向的態度是愛理不理。又或者是以前中國的皇帝般,在後宮佳麗三千的情況,偶爾寵幸,已是皇恩浩蕩。
政府必須一改陋習,變成好丈夫,對文化藝術貞忠不渝,這樣或許可以吸引本地財團開始親近本地的文化藝術。惟有這樣後九七的商人治港格局才有望鮮芳吐豔,即使不能推動文化復興,也可以為香港製造令人欣羨的香港特色。努力吧,商人治港!

馬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