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本地經濟出現「小陽春」,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得到紓緩。根據一些調查,發現大學畢業生職位需求有所提升,而且工資同樣有調升的趨勢,這現象是社會所樂見的。但是是否「加人工」、「有工做」,便代表大學生的前景得以改善呢?
一直以來,今日的大學生予人感覺是質素每況愈下。不但語言能力水平下降,甚至待人處事的態度都有問題。究其原因,有人會將之歸咎於本地教育制度出現問題,因而令整體大學生的質素下降。
當然,教育制度的確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教育制度外,我認為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着大學生的質素。
首先,過去十多年,本地經濟起飛實在太快。當其時社會炒風甚盛,不用多讀書,只要能把握一個機會,便能飛黃騰達。其實當其時,社會風氣已開始影響着整個教育制度。大學生讀書為甚麼?選科時以何為準則?其實很大程度都是以金錢掛帥。
在功利主義影響下,其實大部份學生都不能將自己適當定位。即使能夠順利畢業,也不能將其天賦所長發揮得更好,質素下降自然在所難免!
另外,社會物質主義風氣亦影響着學生們的價值觀。我所指的物質主義,並非一時三刻的吃喝玩樂,而是人生整個的價值觀。正如上述,早年香港經濟發展蓬勃,不論打工或做老闆,賺錢皆非常容易。不少香港人尚未年屆三十已有車有樓,久而久之,年輕人被這股社會風氣潛移默化,以此作為人生追求目標。
當經濟風光時候,大家都會相安無事,過着安逸的日子;相反,若果經濟滑落時,以安逸或享樂作為人生目標的下一代,便難於適應大時代的衝擊,頓時都變得手足無措了。
大學生的定位,除了受自身及教育制度所影響外,其實僱主也佔一個很重要的地位。我發覺近年有一個怪現象,就是不少僱主以可以用平價請得大學生為其賣命而引以為傲。即使日後這些大學生離去,也可以用同等價錢請別的來代替其位置。無可否認,以經營角度而言,這個做法可能收「低成本、高效益」之效,但長遠而言,企業可能在浪費人才。
近年因為工作關係,多了與一些國內企業接觸,我發覺他們在用人方面,較香港的僱主更有遠見。
舉例說,目前國內學歷高人才的確較香港為多,而且工資也非常廉宜,但不少企業的管理層都認為,國內學生某程度上理論豐富,但實踐經驗少,於是將這些學生放於一些崗位,讓他們學習實踐經驗,最終成功培訓出一批人才。但近年香港僱主只着眼於成本效益,忽略了人才培訓的重要性。長此下去,本地年輕一輩,在事業路途上便較難有所突破了。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