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坎昆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多邊談判最終未能達成協議,破裂收場。部份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提早離場,對會議忽視發展中國家利益表示不滿。世貿於兩年前在多哈啟動新一輪貿易談判,命名為「發展回合」,部份落後國家確實對這輪談判有所憧憬,看到現在發達國家在關鍵問題上寸步不讓的態度,難免失望。
這次會議照樣引來了大批「反全球化」的民眾示威,但一個嶄新而不可忽視的現象,卻是二十二個發展中國家組成聯盟(即所謂G22),嘗試提議價能力,並在這次會議初步發揮了作用。這個聯盟內部有多團結,組合是否穩定,仍須經時間的考驗。但這個聯盟在一定時期內,目標十分清晰,就是堅持貿易規則的制訂,必須公平,並應照顧落後國家的需要。目前的焦點,在於發達國家的農產品補貼問題。現有的狀況是既不公平,又不利於發展中國家。
在這個議題上,歐美發達國家無法作出合理辯護,只是厚着臉皮,一直在拖延,甚至要求其他國家先作種種承諾才肯談判。歐美對農產品的補貼,事實上已到了荒謬的地步。《紐約時報》最近報道,發達國家對其農民的補貼,每年超過三千億美元,比很多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還要多。以棉花為例,美國對農民的補貼達三十多億美元,花的是納稅人的錢,得益的是國內兩萬五千棉農。政策嚴重扭曲棉花的國際市場價格,使美國的棉花出口能佔據世界四成的份額,受損的是世界各地過千萬的棉農。非洲一些國家生產棉花的成本,遠低於美國,卻無法立足市場。
歐美對肉類的補貼也是劣名昭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史蒂格勒斯在《衞報》撰文,不無諷刺地指出,每頭牛每天得到政府二美元的補貼,比起全球數以十億計的貧民每天的收入還要高。發展中國家大量農民以出售農產品為生,富國的農民卻受財力豐厚的政府保護,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看,都是說不過去的。
這種損貧濟富的政策,使很多美國人也覺得不妥,美國國際經濟學研究所所長伯斯坦更明言,美國的農業補貼政策是一宗罪,但他也指出這情況在明年總統大選前很難有所改變。
說到底,這是美國政治的一個大問題。《紐約時報》報道,農業企業的政治捐獻去年超過五千萬美元,七成多進了共和黨的口袋裏。美國畸形的利益團體政治,就是這麼令人失望。喬治布殊可謂將其推到極端,美國在中東用兵,與他的內閣關係密切的能源和軍事企業就受益不少,但受國破家亡之害者不計其數;農業的巨額補貼,別國千萬的農民,只能在不公平競爭下掙扎求存。
這次會議的結果,是世貿的又一次挫折。發展中國家擺出的姿態是,發達國家要麼先解決農產品補貼的問題,要麼不要再談新的貿易開放。或許,發展中國家需要的不僅是自我團結,也需要發達國人民對利益團體政治的問題有所反省。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鄭毓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