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併購頻仍只為自保

國際視野:併購頻仍只為自保

生意難做,有企業主管埋怨經濟不景,亦有指因市場飽和,甚至有人說是運氣不佳,然作為領導層,責任是不容推卸的,他們可有自我反省及找出問題根本所在?
環境改變為企業帶來不同影響,若缺乏前瞻眼光、反應遲鈍,沒有預早作好準備和部署,為面子、奉傳統不肯改變,又怎能帶領企業穩步向前?

舊企業面對新形勢
歐洲部份老牌企業急於尋找「出路」,是不適應或不知道環境早已起變化?近期不同環節併購活動正在醞釀中,甚囂塵上的有法國航空(AirFrance)欲與荷蘭皇家航空(KLMRoyalDutch)以換股方式合併;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欲購瑞士國際航空。英國著名音樂娛樂集團EMI和德國的BMG正分別覬覦AOL時代華納附屬的唱片公司;還有德國Novartis藥業集團亦打算鯨吞競爭對手瑞士的羅氏藥廠(Roche)。動作多多,藉口不外是自我壯大、加強競爭能力、減低成本、打入新市場和搶奪客戶等,然理由是否充份,好「夢」是否能完,相信難瞞明眼人之外,局中人想亦心中有數矣(?)!
試想在RyanAir、EasyJet等廉價機票的衝擊下,傳統大型航空集團又怎樣招架?
互聯網的出現,網上下載自己心愛的音樂或歌曲,再與班friend通過電腦互相交換,試計計那些音娛公司賣少幾多CD?
至於藥業集團合併蔚然成風除競爭異常激烈外,投資研究新藥資金龐大兼無保證(看看近年有多少隻新藥面世?)但必須明白,愈放少錢落R&D愈難有成,進退兩難,企業主管又豈能不設法自保(職位)?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