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9月份前車可鑑

20年前9月份前車可鑑

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的每周專欄《觀點》昨日以「從1983年金融危機所吸取的教訓」為題,講述20年前一段觸目驚心的往事,並帶出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頗堪細味。以下是文章的摘錄:
在香港的金融史上,1983年9月是一段異常動盪的時期。由於市場對政治前景的憂慮加深,港元在實施浮動滙率制的第9年的最後一個月裏急劇貶值。超級市場開始出現人龍,白米以至廁紙等日用品瞬間被搶購一空。一、兩家銀行有另一形式的輪隊悄悄形成,物業泡沫爆破令銀行業的穩定受到更大威脅。
雖然我的記性不大好,但1983年9月的事件仍然歷歷在目。2003年9月一個寧靜的星期六早上,我坐在辦公室裏,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頻頻外訪之前,可以多寫幾篇專欄文章備用,腦裏難免泛起二十年前段段的回憶:街上的人木無表情、超級市場貨架空空如也、不停接到希望可以打聽內幕消息的電話(當然全部被我斷然拒絕)、我們向代理銀行下達數額愈來愈大的外滙買盤以支持港元。我當時自問:有甚麼辦法可以阻止這次危機發生?危機過後,我仍然多次思考這個問題。

金融穩定助解經濟問題
經一事,長一智,我們從危機中吸取教訓。我深信如果有穩健的貨幣制度及金融基建,以及有具公信力的貨幣政策及貨幣管理當局,肯定會有幫助。面對當前不利的經濟形勢,其中部份更是香港特有的,貨幣與銀行體系所面對的風險有所增加,我們必須加倍留神。我們需要穩定的貨幣與金融環境,才能更有效解決香港目前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