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組織令人失望

政治組織令人失望

盧子健

別以為中央對香港的政策很有條理,從北京傳來的訊息也頗混亂。一方面,中央強調香港是經濟城市,大家最好集中精神搞好經濟,不要搞那麼多政治。另一方面,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在會見訪京團時卻鼓勵香港的中產和專業人士參政。
先不說香港的參政渠道是否暢通,參政很難是個人的事,需要組織,但香港的政治組織發展實在令人失望。七一確實喚醒了很多港人,但若未能找到發展政治組織的門路,他們的熱情不久便會冷卻。

不願意為政治付出
在香港搞政治組織的困難在哪裏?有些人歸因於政制不民主開放。這只是減輕個人責任的解說。雖然香港政制民主開放不足,但搞政治不會被迫害,所遇到的威脅跟當年台灣的黨外人士及其後的民進黨差得遠了,為甚麼別人就能克服這個困難,香港人就不能?
香港人應該反躬自問的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堅強的政治理念,因此不會願意為政治付出太多。沒有耕耘,何來收穫。正如西諺所云,有這樣的人民,就有這樣的政府。
七一有超過五十萬人上街,立法會選舉有過百萬人投票,但肯參與政黨的寥寥可數,更不要說積極參與工作。曾慶紅盛讚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政黨民建聯才只有二千人左右。若果沒有共產黨的支持,恐怕民建聯的黨員人數也達不到這麼多。
而這個人數最多的政黨,亦恰恰是政治理念最清晰的政治組織。在香港定位上,他們熱烈支持回歸,對中央政府高度效忠,對西方世界有共產主義的原始對抗心態。在階層定位上,他們的淵源來自共產主義,因而偏向基層勞工。在發展定位上,他們相信國家與政府有積極角色,干預市場、照顧民生是應有之義。
上述的一套是否適合香港是一回事,但非常清晰明確。民建聯或者親北京派的動員能力強,不但因為食老本或者中聯辦協調,還有他們確實在政治理念方面有明確定位,言行較一致,容易維繫和鞏固支持者。
微妙的是,民建聯並非誕生於香港的主流社會。而主流社會和價值觀是成本效益、機會主義、成王敗寇,在政治理念幾乎是一片空白。

鞏固社會主流意識
民主黨核心成員算是較有系統的政治理念,但他們的政治理念源自參與學運時的樸素社會主義意識,與中產專業的主流意識亦不一致。正是由於是向主流意識靠攏還是維持社會主義理念的爭論,使民主黨內出現了持續幾年的內部鬥爭。現在鬥爭只是以人事上分道揚鑣的方法解決,而不是在辯論中釐清和重定民主黨的理念。黨的面目仍然模糊,在七一後未見能重建中產和專業人士的支持。
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不會一下子改變。七一之後,中產和專業階層應該湧現了一批有心人。他們的第一要務是組織起來,但他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在可見的將來,搞政治組織仍會是艱難的、孤獨的。他們也要有創造性,找尋辦法如何能在不偏離主流意識的同時,發展和鞏固中產和專業人士的參與。有這個辦法,香港政局才會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