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香港的出路在於自由化國際化 - 張華

解讀中國:香港的出路在於自由化國際化 - 張華

七十年代末,當鄧小平第三度復出後,面臨「中國往何處去?」的難題。當年,老鄧力抗極左派的反對,定下了「改革開放」之路,令中國走出經濟崩潰的邊緣,換來二十多年的繁榮。現在,北京又面對類似的難題:香港的出路在哪?

土共成繁榮進步絆腳石

中國經濟起飛的秘密只得四個字:改革、開放。改革者,改變經濟制度,下放政府權力、減少干預市場,也就是自由化而已;開放者,打開國門,借外商的資金、技術,加快改革速度,提升經濟質量,也就是國際化。不但中國,愛沙尼亞、立陶宛等東歐國家,其經濟復甦也是拜此所賜。

同樣,這「兩化」是香港幾十年來成功的兩大基石,要令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更亮更光,秉持國際化和自由化是不二法門。可是,回歸以來,香港反其道而行:以本土及內地化取代國際化,又以「大有為政府」、事事干預代替積極不干預政策。這種轉變,當然與掌權的「土共」脫不了關係,也是他們假「愛國」之名,行去殖民地化、去國際化、反自由化之實的傑作。簡言之,土共已成為香港繁榮和進步的絆腳石。

北京當然也明白箇中道理,只不過擔心讓香港推行自由化與國際化後,不受中央控制,甚或落入外國勢力手中,因此不得不依靠自己人(土共)來治港。部份京官或以為,只要中央給予香港政策支援,香港經濟就不成問題。

自由行之後,香港的沉鬱氣氛就已扭轉過來。顯然,他們在土共與香港繁榮的兩難中,已有定論:經濟上支援香港來維持繁榮、政治上則繼續依靠土共。

政策傾斜難解香港困局

但筆者以為,這只是權宜之計,中央實在不應投放寶貴的資源到香港,而應投放在內地的教育、基建等方面。難道香港每次有危機,都要中央的奶水活命嗎?

北京應認識到,香港的困局絕不是暫時的,也非中央的經濟援助和政策傾斜就能解決。

中央領導人應有鄧公當年的氣魄,在制訂香港政策時要更大膽、更前瞻、更具創意。

與其整天擔心香港在國際化、自由化後失控,不如放手讓香港走出去,依靠更有才華、更具民意、更有國際視野的港人才來管治香港。

另方面,香港土共跟中共內部的左派一樣,歷史任務已經完成,即使北京不再偏袒他們,難道他們會背叛北京嗎?

(香港憂思系列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