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計劃未獲認同

尖子計劃未獲認同

香港中學生聯盟 陳樺

「尖子計劃」在二○○二年十月推出市場,這一個讓在會考中考獲優異成績的考生提早晉身大學的機制實施至今,仍未受同學們認同。只要往中六、中七的班房走走,一定不難發現這些不滿的聲音。

1 有違公平競爭原則
「尖子計劃」的實施,令競爭原本已激烈的大學聯招的學額更顯激烈。當然,競爭愈激烈,理應更能提高學生的成績水平,但很可惜,這顯然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有領教過會考及高考課程的同學,都知道這兩套考試制度的要求差距有多大,無論在「質」、在「量」,高考要求學生達到的水準絕對嚴苛數倍。
對於拿着幾枝「火箭」的尖子來說,不須多花兩年時間,便能穩坐大學一席位,當然值得高興。我在這兒並不是懷疑他們的能力,只是,用兩套截然不同的考試制度去評核入大學的資格,就如拿着兩把刻着不同度數的尺子去度一個既定的標準,準繩度確令人質疑。

2 「非尖子」成了一個負面的標籤
隨着每一年對「尖子」的要求下調,令成為「尖子」的會考考生一直增加,但始終「非尖子」仍佔大部份,這會否使「非尖子」成了一個負面的標籤?他們努力不懈地經由一個要求較高的考試進大學,卻背負了「非尖子」的名,在心理上的負擔不容忽視。

3 走十步退一百步
「尖子計劃」的實行,不但沒有經過廣泛的討論研究便匆匆出爐,也沒有經八間院校的周詳計劃,現在更有提議讓各大學自訂一套收生標準,嶺大便首先表示會優先取錄在會考取得6C以上的中六生。如果標準可隨意由院校自由調整,這無疑更令考大學機制蕩然無存。在如此制度下,究竟有誰還可對高考的作用作一個肯定?這豈不是一邊建立制度,一邊破壞制度?這樣的教育改革模式只會走十步退一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