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疑似「沙士」個案令本港各部門緊張了一整天,雖然最終化驗結果顯示病人並非感染沙士,但今次「警鐘誤鳴」卻正好給予政府及醫院管理局一個很好的實習機會,可是,有醫學界人士批評「假沙士」個案已打亂政府陣腳,消息公布過程混亂。同時,上述個案未符列入醫管局擬定的傳染病三級警示機制涵蓋範圍內,令人不知如何處理,反映警示機制存在漏洞。 記者:陳倩雯 梁洵瑜 林社炳
【本報訊】醫療政策評議會主席郭家麒批評,今次港安醫院疑似沙士事件正正反映警示機制在對抗沙士上毫無作用。他指出,機制中的第一級綠色警示及第二級黃色警示,均是針對小型爆發的傳染病,但沙士屬高度傳染性及具有莫大影響力的傳染病,因此絕不符合啟動綠色及黃色警示。
他續稱,機制中的第三級紅色警示只在出現沙士病例後啟動,但由於今次事件中的女病人並非證實沙士病例,也沒有被列為懷疑個案,因此不能觸發紅色警示啟動。換言之,傳染病三級警示機制在此情況下根本不能發揮作用,「到發現真係有沙士,先啟動紅色已經太遲,因為懷疑病例亦有傳染性,政府根本講一套,做一套」。他認為,政府應盡快制定一個針對沙士而又具體、詳細及有效的緊急應變機制。
郭家麒又批評,機制並無涵蓋私家醫院及私家診所,現時私家醫院若發現傳染病病例,一般須按照正常程序,在辦公時間內通知衞生署,容易造成躭誤,「雙方起碼都要有一個可以迅速回應嘅機制,但係政府完全冇講畀私家醫院同診所知,如果有沙士應該點樣㩒掣」。
代表醫學界的立法會議員勞永樂也認為,政府應該向各方詳細說明,在何種情況下才啟動警示機制。他又稱,是次「假沙士」事件已動員衞生署及醫管局大量人力物力,他擔心一旦出現更多類似個案時,醫院將不能應付,「一個頂得順有餘,兩個頂得順有餘,但如果有十幾個時點算呢?人手夠唔夠?配套夠唔夠呢?」
此外,有醫生批評政府並無制定治療沙士的用藥指引。消息透露,上次沙士爆發期間,醫管局經過數月仍未能統籌各院的治療沙士方案,制定治療藥方,院方的聯網內資料只表明現時未有最好的治療沙士方法,不少醫院暫時仍未確定用藥方案。另外,醫管局行政總裁何兆煒日前公布,該局已擬定傳染病三級警示機制,為迎擊沙士作準備,昨更向各公立醫院發出有關「傳染病爆發緊急應變計劃」指引,交代沙士爆發的定義及三級警示機制的分類。
該局並計劃沙士病人入院的程序,首五十名病人先入住瑪嘉烈醫院,接着的二百名病人,就會入住不同聯網的指定醫院(見表),如新界東聯網的大埔那打素醫院、新界西的屯門醫院;但香港島聯網、九龍東聯網及九龍西聯網的指定醫院,則未有定案,顯示有關準備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