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私人「智庫」合辦了一整天的研討會,題目是「香港:不只是一個經濟城市」。原來的計劃是在五月舉行,因疫症而押後至九月中,不意題目無端添上了非原意的針對性。
當然,說無意針對也不盡然,因為不時就會有人提出「香港是個經濟城市」的論調,表示香港不是個「政治城市」,彷彿經濟與政治無關,香港人只對經濟,——簡單地說就是賺錢——有興趣,無論如何,香港只在經濟上有重要性,此外別無重要性等等。這令很多香港人很不服氣,認為不但對香港不公平,而且也不正確。
我是個律師,要談經濟也只能談賺物,希望藉內地遊客來香港買名牌手袋、珠寶、成藥及買房子的興趣,指出香港提供的日常生活享受,包括購物,實在是建基於一套細密的保障公眾權益的制度之下,包括法治和民主價值觀。有相對完善的制度化的權益保障,是香港的優點特徵,也是經濟發達的基本條件。其他講者都比我專業,而且發言內容很有啟發性;但其實會議最有意義之處並非講者,而是活躍的台下參與。會議別出心裁,不設講者發言完畢的例行台下發問,而是讓分成一張張十二人圓枱而坐的參加者作小組討論,一枱就是一組,然後每組派代表簡報討論內容及達到的共識。
這個安排獲得一致好評。有人說,七一遊行之後,港人較前投入得多,不只聽或問,更主動探討解決方案和路向。這類會議應該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