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公開招股應顧及散戶

英之見:公開招股應顧及散戶

港股昨日走勢已算甚強,本地沙士疑雲是虛驚一場,可是這種新聞原先一定會令投資者起戒心,恒指能夠轉跌為升是相當不錯,縱使交投不夠活躍,但氣氛明顯仍是偏好。
筆者策略依然不變,目標股份繼續橫行,亦沒有理由刻意迎合市場口味,去追逐少數熱門股份。不過我行我素是需要甚大定力,要不受引誘換馬,又要有信心所持股份終有出頭天,更加要克服賭性,所以甚少人有紀律做得到,絕對是可以理解。
新股活動是近期焦點,魏橋紡織(2698)及理文造紙(2314)因為配售方面尚在進行,所以招股價格只能定在一個範圍,合豐集團(2320)的配售活動已經完成,因此招股價可以十分明確地定在1.10元的水平。現時市旺,投資者對認購新股的機制不會太過講究,但是由於招股價格的範圍實在太闊,應該是先行完成配售,定價後才公開招股的做法會比較合理。

機構投資者佔盡上風
以魏橋及理文造紙為例,招股價範圍上下限差距逾3成,股票價格是最直接影響值博率的因素,上限定價未必吸引,以下限定價則絕對是另一回事。現時從公開認購途徑「入飛」,一定是要假設以上限招股,以此作為準則來計算值博率,但如果先行定價,值博率可一目了然,便不用出動最極端的假設。
配售與公開招股不同,配售「入飛」可以設定限價,因此招股價範圍是闊,卻依然可限制風險。筆者才疏,不明配售要與公開招股同時進行的道理。表面分析,一定是如合豐的做法,先行定價才招股,對投資者及公司有利得多,投資者明白風險,落飛會有信心得多,公司招股反應也可望較好。
配售與招股同期進行,最好的解釋是延至最後一刻才定價,可以減低機構投資者的風險,即是在配售客戶與招股客戶之間,以前者利益為重。在商言商也無可厚非,幸好也有些如合豐的例子,證明並非行內人盡是如斯厚此薄彼,機構投資者透過配售活動,早已佔盡上風,公開招股不妨多加照顧散戶權益。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