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民以食為先」,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飲食文化也呈現新風貌,由過去的粗茶淡飯,發展到對色香味美的追求,飲食更成為身份的象徵。吃盡大笪地街頭食檔、老式酒樓、大牌檔及茶餐廳的香港人,將有機會尋找昔日的回憶。
香港文化博物館將在今日起至明年四月二十六日,舉行「港飲港食」展覽,展出五百多件展品如歷史照片及中西式食肆器具等,與市民一起重溫香港人在不同時期的飲食習慣。
一九五四年出世的曾有蓮,自小已經在父親經營的大牌檔幫忙,看盡了街頭飲食的地道文化,位於深水埗南昌街的檔位至今仍然屹立不倒。她憶述,六十年代大牌檔的牌照需要附上檔位的照片以作查證之用,每年續牌時當局並不會發出新的牌照證明,而只是發出收據證明已接受續牌。
曾有蓮又笑說,當年每檔大牌檔「梗有幾款撚手小菜」,雖然食客坐在街邊,但也食得津津有味。她又認為,大牌檔在香港飲食文化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她會一直經營家族的大牌檔,直至當局不再續牌為止。
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張順光收藏了不少與飲食有關的重要文物,並會在展覽中展出,包括名噪一時的廣州大酒家的請帖,以及金陵酒家的收據等等。他笑說,非常緬懷小時候在老式茶樓飲茶的日子,無枱布的餐枱、一個痰盂及載滿點心的點心盤,想不到竟然會令他回味無窮。「即使𠵱家有空閒飲茶歎點心,盡可能揀一間老酒樓,重拾快樂嘅日子,真係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