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是電影的情節。一位正在奮鬥的青年,一位已經老死的琴師;一個生長於東方黃海之濱,一個成名於西方古樸鄉城。活着那一位叫呂思清,小提琴家;傳世那一個名瓜奈里,製琴大師。時空錯盪,二人素昧平生,卻偏偏相遇於一片藝術乾涸的土壤上;撮合二人的,是一把價值半億的名琴。 記者:蔡元貴
【本報訊】呂思清是一個傳奇。四歲學會拉琴,六歲公開表演,八歲獲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破格取錄,十八歲成為首位奪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的東方人。這位生於青島的小提琴家,將會帶同七把古董名琴來港,在月底表演一場音樂會;七把琴加起來,價值超過一億元。
單是他手上的瓜奈里小提琴「維尼亞夫斯基」已值四千萬元。瓜奈里全名約瑟夫.瓜奈里.迪.哲蘇(JosephGuarneridelGesu),是十八世紀首屈一指的意大利製琴大師。他造的琴粗獷而漂亮,備受小提琴家推崇。「瓜奈里的琴有一種氣,融在琴上。後世的造琴家都爭相模仿他的琴,甚至用電腦模擬得一模一樣,但總是欠缺一點甚麼的,就是那種氣。」他說得比琴弦更玄。
「一九八七年獲獎之後,我拉過舉世知名的瓜奈里作品『大砲』表演,這是我第一次拉古董名琴,感覺就好像駕着(跑車)法拉利一樣,登時感受到那種爆發力,內在的激情,完全爆發出來。」呂思清的才華獲得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協會青睞,今趟來港特別向他提供了瓜奈里另一把傳世名琴──「維尼亞夫斯基」(Wieniawski)。
「維尼亞夫斯基」是十九世紀波蘭小提琴作曲家,他曾經用過這把瓜奈里小提琴,於是琴就以他命名。本月底的「名琴名曲音樂會」上,除了「維尼亞夫斯基」,呂思清還會拉瓜奈里祖師尼科洛.阿馬蒂(NicoloAmati)所造的一把古董小提琴,價值也高達八百萬元。
兩把名琴各有千秋。用呂思清的說法,生於一七四二的「維尼亞夫斯基」小提琴,聲音很「爆」,分外洪亮;「阿馬蒂」小提琴的琴肚比較鼓脹,音質比較幼細。
他說演奏家跟小提琴的關係很親暱,有點像愛侶,不可分割,甚至是演奏家軀體的一部份。演奏家都愛古董琴,因為小提琴壽命比人長久,製成後的幾十年是鍛煉期,音質並非最好,要待一百五十至二百年後,經過風乾,木質起了變化,聲音才最輝煌,如果給大師演奏過,生命力就會更強。
一九九九年,北京首次舉辦以名琴為號召的演奏會,為了商借名琴,主辦單位費盡唇舌,每把名琴運送時都有武裝人員在場,由機場運抵演奏會場,需要動用解款車護送。名琴演奏會反應熱烈,呂思清再接再厲,這次,他選了香港,「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我覺得香港還是有很多文化活動,西洋和中國音樂的演奏會都很多,我今次來就是要印證我的想法。」
經歷沙士疫潮衝擊,香港現在還隱隱作痛,呂思清很想給港人敷上一帖清涼劑,「在沙士之後,一種最能安撫人心的媒介就是音樂,音樂是一種祝福、一種憧憬。我希望香港能夠很快從沙士之後恢復過來,發展得更好,生活過得更幸福。」他特別喜愛香港,因為他愛吃,「音樂家都是饞嘴的,所以我一聽到能來香港演出就很高興,香港的食物特別好吃,普通餐廳也做到很好的食物。」他扒着一個咖喱牛腩飯飯盒,笑得很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