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恩小惠不能修復鴻溝

小恩小惠不能修復鴻溝

說來奇怪,特區政府的領導們似乎很介意傳媒、評論界或一般市民,將他們在施政上的急轉彎,理解為讓步、退縮或妥協。有時候,連說一句突然在政策上有所轉變是因為順應民意,也顯得很為難,很勉強;要解釋的話,他們最多只會承認已經充份考慮市民的意見而已。領導們似乎覺得某些話是說不得,認為由官方來為事情定調,一來可以維護政治權威,二來亦可收以正視聽之效。

但甚麼是官方讓步?甚麼是在民意壓力之下而政府有所妥協?甚麼是政府認真的認識到民眾的情緒和意見,並順着民意及社會需要而改變施政方針?其實市民心中有數。政府領導們,承認還是不承認,結果不會有顯著的分別。

並非十足尊重民意
事實上,現實政治就是由一連串的政治角力和妥協所組成。每個政府總是由朝到晚要擺平這一種利益,平衡那一種意見。現實如此,絕非主觀意願──尤其是長官意志──所能轉移。在一個政府的角度來看,妥協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同時也不表示從此管治權威盡失。問題的關鍵在於作出了妥協和讓步之後,怎樣可以積極重建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令民眾相信官民之間存在一種新的、良好的關係,並且重新合作去建設社會。一般人所謂的化危為機,就是這個意思。
特區政府的領導們可能覺得在七一大遊行後已不停約見各界社會人士,同時又正式宣布撤回《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要讓的已讓得七七八八,市民應該心足,同時也應該滿意政府已四出收集民意,對民情民意十足尊重。這是他們的主觀期望,可以理解。不過,實際在民間社會裏,民眾的感覺卻完全未能感覺到特區政府有與市民大眾進行「大和解」的意思。
在一般市民眼中,特首近日不停接見各界代表,一是公關技巧,二是來來去去也只不過是「聽意見」。他們並不覺得多見人,聽聽意見就表示民眾的意見已能充份反映,並能影響政府決策。

一般市民的意見是,七一大遊行本身便是民意民情的爆發,難道政府的領導們還覺得民意不夠清楚嗎?其實月來市民看在眼裏的,只是特區政府繼續有選擇性的聽取民意,對一貫的支持者進行安撫而已。
面對七一大遊行所呈現出來的民間力量,特區政府的反應有三:一是以不變應萬變,希望時間可令群眾冷靜下來;二是爭取中央支持,凸顯現存局面不存在變數,不會輕易發生重大的政治轉變;三是大打「經濟牌」,玩一貫「飯票」手段,希望經濟環境好轉能減少民怨,逐漸將民間的不滿焦點轉移,矛盾不再直指特區政府。這三種反應均不存在真正與民間修好的意思,更不打算讓權和大大改變施政之道。

只有短期政治穩定
特區政府並沒有足夠勇氣以「大和解」的方法來重建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好好倡導七一大遊行所表現的民間力量與積極性,創造一個新的官民合作局面。現在,不滿特區政府的市民,並未因為市面轉旺而改變他們對政府的看法;覺得「無癮」者,依然很「無癮」。
中央挺董,形成了一個「大石壓死蟹」的局面。雖然可以帶來短期的政治穩定,但在表面穩定底下,只是消極和被動的接納,而絕非積極的民眾支持。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呂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