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兌換未是時機

可兌換未是時機

周八駿

美國總統布殊終於公開批評人民幣滙率偏低對美國造成不公平,他表示美國政府正等待中方就美方的要求給予回應。美方的要求是甚麼?即美國財長斯諾一再申明的,人民幣滙率安排應採取自由浮動。
斯諾特別說明,他跟日本財長鹽川的要求不同,後者直截了當地敦促人民幣滙率升值,他則要求中國政府讓市場力量來支配人民幣滙率波動。就目前情勢而言,讓市場力量來支配人民幣滙率波動,意味着人民幣滙率將上升,在這一點上斯諾的要求跟日本財長的異曲同工。然而,斯諾要求人民幣採取浮動滙率制,更深層的意義是敦促中國政府早日允許人民幣在中國國際收支資本項目可兌換,亦即將中國內地新興金融市場早日與全球一體化金融市場接軌。
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充份可自由兌換問題上之所以持審慎的態度,主要顧慮兩點:其一,開放人民幣在國際收支資本項目可兌換,很可能引發或誘發資本大規模外流,從而,使中國政府的外滙儲備在短時間內大量流失,同時,給人民幣滙率形成貶值或下跌的壓力;其二,中國內地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以及中國當局的監管能力,都不足以應付人民幣充份可自由兌換後,國際游資隨時大規模流入或流出中國內地金融市場所引發的波動。

欠足夠監管能力
就以上第一點而言,目前是適當時機推進人民幣在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因為,中國政府已經累積了逾三千億美元的外滙儲備,在全球名列第二位;中國已是全球吸引外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而且吸引外資的勢頭方興未艾;多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今後仍將繼續。這一切使中國政府不必擔心外滙儲備可能隨人民幣在資本項目可兌換而流失,也不必擔心人民幣滙率有下跌或貶值的風險。相比較,以上第二點依然是不能不顧慮的因素。
然而,中國內地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從何而來?中國當局監管金融市場的能力從何而來?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對外不開放或欠開放的金融市場,只能鍛煉和提升國內競爭力以及相應的較低的監管能力。惟有走出去──走進國際金融市場,同時請進來──引進國際金融機構,亦即讓內地新興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和提高,才能使中國內地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早日趕上國際水平。所以,人民幣充份可自由兌換,需要中國政府的政治勇氣。